“著陸、著手、著眼、著手成春”等詞語中的“著”(以下稱為“著1”)與“著涼、著迷、著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等詞語中的“著” (以下稱為“著2”)的讀音是不同的。《現代漢語詞典》上規定:“著1”念zhuó,“著2”念zháo。然而,我們只要稍微留意周圍說普通話的人對“著1” 和“著2”的發音,就會發現多數人把它們念作同一個音:zháo,即便是節目主持人這種情況也大量存在。是不是大家都不遵守讀音規范呢?不是的。這兩個讀音的合并是符合語言內在規律的。理由如下:
第一,“著1”的基本意義 與“著2”的一個基本義項相一致。《現代漢語詞典》對“著1”的解釋是:
①穿(衣)。
②接觸;挨上。
③使接觸別的事物;使附著在別的物體上。
④著落。
對“著2”的解釋是:
①接觸;挨上。
②感受;受到。
③燃燒,也指燈發光。
④用在動詞后,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
“著1”雖然有四個義項,但基本意義只有一個,就是[+附著]:②和③兩義項含有典型的“附著”意義,①和④也含有較明顯的“附著”意義。這一基本意義正好與“著2”的義項①相一致。這樣,表示“附著”意義的“著2”讀音為zháo,那么根據語言中的類推原則,表示“附著”意義的“著1”也應該讀作zháo。區分讀音是為了區別意義,既然意義一致,也就沒有必要分為兩個讀音了。
第二,“著1” 和“著2”在用法上不對立。這里所謂“對立”是指兩個同形異音字能出現在同一語言環境,但是會造成意義上的不同。例如:“公差 (chā)”和“公差(chāi)”,兩個不同讀音的“差”都可以和同一個“公”組合成詞,但組合后的兩個詞意義不同,我們說這兩個“差”用法對立,它們的讀音不能合并為一個,因為這對同形詞就靠“差”的不同讀音來加以區別。所謂“不對立”是指:(1)兩個同形異音字不會出現在同一語言環境;(2)即使出現在同一語言環境也不會造成意義上的不同。“著1” 和“著2”的用法正是這種情況:按照《現代漢語詞典》所標示的讀音,“著陸、著手、著眼、著手成春”等詞語中的“著”是“著1”(zhuó),“著涼、著迷、著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等詞語中的“著”是“著2”(zh o),二者不會混用,也即出現“著1”的地方不會出現“著2”,反之亦然。然而在日常使用中,“著1”一般都念成了zháo(“著2”);雖然如此,但并未造成意義上的不同。例如“著(zhuó)手”說成“著(zháo)手”,并不會改變“著手”這個詞的詞義。既然用法上不對立,“著1” 和“著2” 也同樣沒有必要分為兩個讀音了。
第三,語言中經濟規律的作用。人們在做事的時候總會想到用什么方法最省力,這一規律在語言中同樣存在。在言語交際中,人們總是使用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只要不影響意義的表達,能省略的都會被省去。“著1”的基本意義和“著2”的一個基本義項相一致,且在用法上不對立,把它們歸并為一個讀音,這正是語言中經濟規律作用的具體表現。
由此可見,意義相同相近而讀音不同的詞在使用中容易合流。我們想到在學生減負、信息爆炸的今天,《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者能否考慮上述情況,根據言語交際中的實際發音把像“著1”和“著2”這樣意義上有聯系、用法上不對立的兩個同形異音字的讀音在詞典里歸并為其中的一個讀音,或者至少承認像“著1”這樣的字有兩種讀音(這種標注兩種讀音的做法在英文詞典中大量存在):可讀作zháo或zhuó。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反復地死記那些“著陸”的“著”念zhuó、“著地”的“著”念zháo,“薄田”的“薄”念báo、“薄地”的“薄”念bó等“多音字”;某些命題專家也因此無法用此類“多音字”來難倒學生。已走向工作的人們可免去因怕記錯、念錯這些“多音字”而時常查詞典的負擔。這樣,人們就可以騰出時間從事更有意義的信息記憶。
(錢書新,廣東梅州嘉應學院師能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