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用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在語文的園林中漫步,隨處可以觀賞到“美的鮮花”,它們文質兼美,具有極其豐富的美學內容。如果語文教學從美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美”,欣賞這些“美”,對于開拓學生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將有很大的幫助。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寫了從富陽到桐廬航行時沿江所見的山水奇景。閱讀時,越讀越覺得自己的身心進入那“風煙俱盡,天山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奇妙異常的自然景象之中:當讀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處,我們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種寧靜幽深的境地,領略享受那種靜態之美;當讀到“千百成峰”、“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文句時,我們又似乎感覺到兩岸山峰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讀著讀著,我們覺得自己也徜徉山水之間,恬淡超逸的心境脫穎而出。此時此刻,閱讀主體沉醉在一種和諧寧靜的境界,山水與我交融為一,神與物游,心曠神怡。
文學鑒賞活動,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是對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藝術意境進行感受、領悟、理解的過程。語文教學特別是詩詞教學,更要抓住詩詞的特點加以分析、賞評,從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創造美等方面讓學生接受熏陶。
一、感受音樂美,體會情感美
詩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它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都是用來認識生活和表現生活的,但它有著自身獨特的特征,它是“用凝煉而富有節奏的語言,飽含著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高度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就其語言而言,最突出的是抒情性和音樂性,詩歌始終充滿了詩人豐富的想像,伴隨著強烈的感情。從這一審美特征出發,在教學中,引發學生反復吟誦,使他們在感情上受到感染,融入美的藝術氛圍中,加深對詞詩感情美、音樂美的體會,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
范讀是導入的最佳方式,先聲奪人,借助聲音造成一種氛圍。在講課前刻意熟讀詩詞,并盡可能背熟,掌握較為準確的節奏感,注意停頓,突出重音,注意文意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把枯燥的視覺文字轉為生動的聽覺聲音,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如《琵琶行》,范讀時可以突出詩歌的節奏和旋律以及富于藝術性、音樂性的演奏技巧,傳達出作者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對自我身世的感慨,句句是情,感人肺腑,使學生受到音樂美、感情美的感染,較快地進入詩的意境。
為了加強范讀的效果,有時還可以借助播放錄音磁帶,特別是一些著名播音藝術家的朗讀,讓學生盡情地為詩歌的音樂美所陶醉。此外指導學生自己去讀,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及有關詩詞音樂美的一般知識,如旋律、用韻、聲調等,讓他們自己反復吟誦,盡可能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
詩是感情的火花,唯有真情才能感動人。在教學中,挖掘詩人健康積極的思想感情來陶冶學生,如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蔑視權貴的精神及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熾熱的憂國憂民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都是很好的美育素材。
二、分析形象美,捕捉意境美
朗讀只從詩的形式入手,喚起學生心目中的視覺形象是不夠的。隨之而來的應是對詩詞內容的理解領悟。這樣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自然地進入引導學生分析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體味判斷形象美、捕捉意境美的階段。
首先是交代背景。詩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誠流露,無不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地點。然后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時代脈搏。這樣,我們就能從詩詞的字里行間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進一步尋找詩作感情的突破口,這不僅能使學生對詩詞的基調有了基本掌握,能讀懂詩,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再別康橋》,可以先介紹相關背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殊學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閑自在的日子,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這樣學生了解了創作背景,抓住了詩人感情的源頭,自然也就容易進入詩的意境中了。
其次是分析形象,捕捉意境。詩詞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形象來表現的,這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場面等,飽含著作者思想感情的審美觀點,也是社會生活內在本質意義的深刻提示。朱光潛先生也強調:“美感起于形象直覺。”詩詞的意境是通過形象描繪而表現出來的生活圖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表現得最為突出、鮮明、集中而強烈。
如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開頭三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痹~一開始就用雄渾的筆觸展現了萬里長江滾滾東流、波浪洶涌的壯闊景象,贊美祖國壯麗的河山,接著再由空間的廣闊轉入時間的久遠,引出在這久遠的年代里,在大江南北活動過的風流人物,為聯想和想像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借助平時生活底蘊,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不僅能感受到詩人描寫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奇景色,還能浮現出一條歷史人物的豐美畫廊,進一步體會到詞句的意境美。
再次是抓住“詩眼”,尋找突破口,深入領會詩的意蘊。詩詞的語言是精煉含蓄的,往往一字一句都包含豐富的內容,“詩眼”一般是感情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凝煉、最能激發情感的警語佳句,抓住了“詩眼”這個突破口,以點帶面,便于進一步深入領會整首詩的意蘊。如《沁園春·長沙》中的“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此句應是全詩中心所在,也應是詩作感情的基點,青年時代的毛澤東,面對當時的現實,思慮萬千,一個“悵”字十分恰當地表現了他當時的激情,同時也表現了他對革命面臨危機的焦慮以及對黨內右傾路線的憤慨,全詩從“立”到“看”,從“看”到“問”,從“問”到“憶”,把祖國的自然景色與往昔革命活動聯系起來,抒發了無產階級“主沉浮”的革命抱負,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斗爭精神。又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句表現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悲涼身世的哀嘆,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引導發現美,激發創造美
學生在體會到詩歌感情美、意境美的基礎上,易產生模仿范文、躍躍欲試的寫作沖動和靈感。這時教師就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積極想象,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整個審美過程得到升華。
學生相對而言閱歷比較淺,有時盡管有創作欲望,但真正要寫出有水平的習作并不容易,必須給他們指出創作的意義,這既是對課堂學習的提高補充,又是培養寫作能力的途徑。鼓勵他們到大自然中尋找詩情畫意,到生活中發現哲理,盡可能把他們的感覺觸覺磨得更敏銳些。針對學生對詩詞的基本知識掌握不夠多的情況,有意識地補充有關詩詞的基本知識,如注意語言要凝煉含蓄,并盡可能注意韻律美和節奏感等,特別注意要挖掘新意,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一旦寫出了詩作,要細加評改,給予足夠的鼓勵和支持,如有機會可在班內結集成冊,讓學生充分享受創作的愉悅。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語文教學是一個真善美有機結合的過程,探求科學知識即為求真,培養健全人格即為求善,求美是語文教學的靈魂,缺乏美感的語文教學,就好比一片荒草叢生的田野沒有了鮮花的點綴。語文教學亟需美學灌溉,語文教師亟需美學涵養,這是新課改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當課堂變成為綠意蔥籠、鮮花盛開的園林之際,也就是語文教學走進一個嶄新的境界之時。
(畢曉陽,江蘇省宜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