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50分鐘的時間設置讓很多考生放松了對語文試卷做題速度的要求,從而導致每年都有部分學生因作文寫不完而留下遺憾,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提高作文寫作速度是必須的。另外,高考試卷的各板塊中,第二卷的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等題往往是學生解題的難點,考試過程中,考生往往先寫作文,然后再做這部分題,提高作文寫作速度就等于節省時間來處理難點,從總體上提高成績,從這個層面來講,提高作文寫作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中采取適當措施來提高學生寫作速度、增強寫作能力,從而提高作文水平呢?
第一,明確訓練目的和要求,讓學生認識到這項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內心接受、從思想上重視。2004年全國卷一,要求:請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寫文章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根據訓練目的需要給學生著重強調的就是:字數不少于800字,時間最多不超過60分鐘。
第二,化整為零,把寫作訓練設置在日常教學中。對于平時快速寫作的訓練我主要是從這兩方面著手的,一是根據課文內容進行仿寫、改寫、續寫。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平時的備課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寫作訓練點,并根據本班學生作文水平,適時、靈活地進行分層布置,以達到寫作實效。例如,高一第一冊第七課選的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地壇,從自己與古園的緣分寫到古園本身,寫到自己在這里的思考以及從思考中得到的對生命的感悟,引發了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第二部分寫母親,作者愛地壇,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尤其是在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后。對生命的熱愛讓人深思自己的生命,對母親的深愛之情感人至深,講授完課文后,教師可選擇上面兩個話題,分別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對生命的思考屬于較高的能力層次,而對母愛的感受多數學生都有切身體會。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都完成了這項作業,效果良好。這就要求任課老師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巧妙布置。
第三,集中訓練,嚴格要求,限時完成。高中課程設置每周都有兩節連排課來進行作文訓練,通常的模式是:先用一定的時間將上次的作文講評,再布置本次作文任務,然后由學生自己支配。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主動性的差異造成作文完成的情況不盡如人意,有些學生總是課上一籌莫展、課下東拼西湊。這種傳統的作文模式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收效甚微。基于此,為了提高學生作文速度。我設計了三個階段。初級階段:訓練學生在一定時間完成規定字數的能力。先給定材料,再申明要求,最后限制時間在60分鐘以內,這樣,學生無選擇的余地,只能“奮筆疾書”了。班里學生都基本上能按時完成作文了。中級階段:進一步壓縮寫作時間,把時間控制在50分鐘左右,重點是在完成的基礎上美化卷面,防止錯別字出現,減少病句的出現。高級階段:培養作文命題的能力、寫好開頭和結尾的能力和謀篇布局的能力等等。
第四,及時講評,師生共閱,組織重寫。作文講評一定要“趁熱打鐵”,實際教學中可以這樣做:學生作文交上來以后,任課教師必須在第二天上課前按照考試作文要求把學生的分數打出來;在打分的過程中就可以了解學生在本次作文完成的情況,并把一些典型的問題和突出的優點隨時記錄下來;把作文要求、批改標準、最佳立意、一般立意等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給學生,讓他們互相批改作文,并作簡單點評;挑出幾篇范文發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總結,對寫得較差的學生教師面批,并指導重寫。
第五,“未雨綢繆”,注重平時積累。想把作文寫快寫好,沒有平時的積累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要求和引導學生作足量的課外閱讀;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和日記;要求學生注意作文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等。這些是寫作必要的也是學好語文必須的。一般學生都是泛泛地往筆記本上寫,而真正到了考試時用上的很少,這種整理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收集整理材料。可以給出一些寫作常用的關鍵字,如:勤奮、信心、自信、誠實、謙虛等等。讓學生把平常讀到的相關句子、相關事例分別整理到這些關鍵字下,然后分類強化記憶。考試時一旦需要哪方面的內容,學生就可以快速、準確地提取出來,使作文材料充足、文采斐然。
(張 雷 秦佑昌,鄒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