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滋養情感的土壤,情感是醞釀佳作的底料,寫作是根植于生活土壤的果實。”這話無疑道出了寫作的真諦。如果切斷作文與豐富多彩的生活之源的聯系,只按照“命題——指導——作文”這一傳統程式去訓練,學生難免才思枯竭,恐怕只有抓耳撓腮,眉頭緊鎖的份,即使冥思苦想,最終也只能東拉西扯,胡亂交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做好“開溝挖渠”的工作,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生活,關注社會,體驗人生,用生活的清泉滋潤學生心田,讓他們的情緒在生活的浪花中涌動,思維在生活的浪尖錘煉,這樣,才能寫出感受獨特、個性鮮明的文章。
一、引導學生主動留心身邊的人事,盡情地傾訴情感
人的生命活動是極為深廣,極為微妙的。在生活中,往往會遭遇這樣那樣的事情,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主體和現實發生碰撞,于是,情緒涌動,思維橫溢,就產生了自我疏導的需要。這時形成的文章往往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跳動著很強的時代脈搏,是自己真感情、真體悟、真見解的具體外化。而要寫出這樣的文章,必須學會主動地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深入地探求真相,即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比如,“父母對于女的愛是無私的”這句話一般沒有人會懷疑,可是作為子女,是否都能理解父母的愛呢?是否對父母有過誤解、埋怨甚至痛恨呢?即使是朝夕相處的親人,也要用心去體會,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于是,我們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在你犯了錯誤或取得進步后,在你傷心失意或需要幫助時,父母的神情、舉動和話語,努力捕捉內心掀起的波瀾,用心靈去感受父母的愛,并將這種情感盡情地傾吐在自己的文章中。結果不少學生準確地捕捉到震撼人心的生活細節。
一女生“面對父親那張又冷又兇的面孔”,發出這樣的感慨:“每當看到堂弟在叔叔面前又是撒嬌又是淘氣時,我的內心既是羨慕又是渴望……鄰居、老師、同學不是都喜歡我嗎?可父親為什么就不愛我呢?難道我不是他親生的?難道就因為我是個女孩?”后來發生的一件事卻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心靈,使她真正認識了父親。由于中考發揮失常,“重點高中成了我遙不可及的夢。多年的努力就這樣化為烏有?我傷心!家里別說沒錢,就是有錢,攤上這樣的父親,能為我花錢?我怨恨!……可幾天后的晚上,我在床上輾轉反側,隱隱約約中,聽到父親低低的但明顯帶著激動的聲音說:‘錢,我去借!這些天,我跑斷了腿,好不容易校長答應了,可不能被學費卡住了呀!我們這女娃爭氣,不能苦了她。這學,上定了!’天哪,這就是那個‘冷酷無情’的父親?這就是我曾經怨恨甚至詛咒的父親?我的眼淚無聲地流了下來。”多么深沉的父愛,多么樸實的感情!“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如果沒有真切的體驗和感悟,能抒發出如此真摯的情感?
“文以情生”,有了真正的“從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實感,才能使作品富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表達內心的情感,才能讓感情的扁舟在生活的小溪中自由地蕩漾。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真切地感受生活
比起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來,社會生活是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它為我們認識社會、感受生活、領悟人生真諦提供了一個無比廣闊的舞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并用心靈去感受,使心靈沉浸在社會生活的海洋中,汲取寫作的靈感,獲取豐富的素材,學生的身心才能感奮和活躍,才能進入生機勃勃的作文狀態。
在暑假開始之前我們就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暑假近兩個月的時間,或幫助父母參加勞動,或加入社團考察社會,或自找門路勤工儉學,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他們有的寫參觀孤兒院的感受,有的寫勤工儉學找工作的艱難,有的寫親身參加勞動的體驗……一篇篇清新自然的文章,可看出學生感知的敏感性帶來的情感的豐富性和對事物認識的悟性、靈性。
請看一男生的文章:“雖然已經是下午三四點鐘了,太陽仍火辣辣的,田里的水似乎被燒沸了。熱浪逼著你的毛孔,宛如洗完澡沒抹身一樣,衣褲跟身子緊緊地粘在一起。這樣的天氣,就是什么也不做,也已經夠你受的了,更何況還要扛著個藥桶拉噴霧器呢?我的兩腿像灌了鉛似的,只能被父親拖著往前挪。看著父親的背影,我心里充滿了愧疚:田間繁瑣的農活,工地上粗重的泥水活,使父親從沒有閑著的時候。而我,一個大小伙子,個頭已超過了父親,卻一味地認為自己讀書是多么的辛苦,花父母賺的錢是多么天經地義,從未想過父母的艱辛,有時甚至埋怨他們,看不起他們。如今,暑假偶然的一次田間勞作,卻發現自己是如此不堪一擊……”能夠體會到父母生活的艱辛,能進行深刻的反省,不正基于參加體力勞動所獲得的真切的感受嗎?
作文是一個自我疏導、自我解剖、自我升華的過程,能讓人在因碰撞而出現的“危機”面前,反思自己,審視生活,從而深化自己的生命活力、心靈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的情感變得豐富了,心靈變得敏感了,思想變得成熟了。
三、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悟人生
社會是一個群體,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總是跟周圍的環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引導學生將自己融入社會生活,細心地觀察各種社會現實,以社會萬象來激活自己寫作的內驅力,并深入地思考其背后所蘊藏的本質,這樣,他們不僅從社會生活中汲取了素材和動力,而且能在對生活的表現和思考中深刻地體悟人生。
對于下崗這一視點,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通過觀察、調查、采訪、座談等一系列手段,獲取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不僅了解下崗工人謀生的苦與辣,還試圖去理解他們心態的酸與甜,品嘗他們創業的喜與憂。于是就有了說不完的故事,發不完的感慨,寫下了“品嘗酸甜苦辣”、“喜看觀念轉變”、“傾訴內心情感”等幾組高質量的文章。
“他們(擦鞋工)有的捧著一張舊報紙或舊故事會,可有多少故事進入他們的眼中?手中的書報只不過是一種擺設,眼睛的余光卻掃視著過往行人的每一雙皮鞋。他們有的在閉目養神,然而真的有如此閑情?恐怕眼睛閉著,注意力卻全集中在耳朵上,判斷著一雙雙漸漸走近又匆匆遠去的皮鞋;他們有的凝神思考,或許正想著今天一天的收入除去填飽肚子外還剩多少,想著明天的水電費、油鹽錢該從哪兒省下……”平平常常的幾句話,卻將擦鞋工生活的艱辛、內心的無奈真切地描繪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他們的理解和同情。
“掃街著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在烈日下揮帚,這是體力上的累;頂著行人好奇的眼光,這是精神上的累。開始的時候,穿上那件標志著身份的紅背心,就渾身不自在。拿著掃把在街上忙碌,臉上火辣辣的,頭低得不能再低,生怕碰到熟人。一旦遇到熟人,恨不得有個地洞鉆進去……現在好了,一切都感到坦然,環衛工作雖然不那么體面,畢竟不是見不得人的事呀。”聽著重新上崗者的傾訴,看到他們能夠放下面子,戰勝自卑,走出困惑,走出迷惘,走出低谷,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并祝愿他們前景光明。
人們曾說,寫作,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是靈魂的舞蹈。在這樣的寫作中,學生把自己的心掏了出來,真善美的因素升浮上來,假惡丑的因素沉淀下去,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得以凈化,變得明朗清晰起來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走出去,將生活引進來,使他們“兩耳博聞窗外事,一心活讀天下書”,讓可貴的生活信息以它清新自然的面目走進學生的視野,源頭之水被激活了,作文的空間自然拓展開了。于是,他們細繪人事,體味真情,形容世故,發表議論,酸甜苦辣縱情描繪,喜怒哀樂盡情宣泄,又何愁思維不活躍,文章不生動呢?
(馮雪芹,浙江省回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