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語文教學注重審美鑒賞,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而全面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具有重大意義。”語文課怎樣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
首先,要創造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黑格爾說:“一切現實必須借知覺和觀念才可以到達人的頭腦里,此外就無法浸潤到人的感情和意志里。”美需要情感為中介,教學需要情感為紐帶,這種紐帶應首先由教師拋向學生。即教師應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手段創造出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既和諧又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氣氛和情境。在這種生動活躍的教學氣氛中,學生的思維進入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成為學習的主體,更是審美主體,審美直觀領悟能力因而得到發展。以下做法僅供參考:
每堂課盡量給學生以新鮮的感覺。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實際,不斷引進新的教學信息、變換教學形式、更新教學手段,創設一種新的教學情境,營造“新鮮”的教學氛圍,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吸引”學生的目光,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興奮起來。
重視課文朗讀。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要想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必須借助朗讀來體味。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使他們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達到教育的目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作吟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中能自然而然地識別與理解別人的言語,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引起情感振蕩。
借助多媒體渲染氛圍。“利用影視聽手段進行指導,也能有效地促進技能的學習。”“電影教學的好處在于可以呈現全部的學習過程,學習者可以觀察整個情況。”(《學與教的心理學》)“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些詩句講解半天學生也很難理解其美妙之處,然而利用多媒體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因為形象本身具有感悟作用。借助影視形象去閱讀詩句,對于詩句本身的音韻美和形式美能感受得更強烈。再如《邊城》,單純引導學生分析,他們很難走進翠翠,無法領悟湘西風情,而把授課內容制作成多媒體時,他們看到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鏡頭,聽到那些動人的音樂,一下子就融入其中,就能感受到湘西景美、人美、情更美,產生審美愉悅。所以,教師不妨利用圖畫、音樂、幻燈、電影、錄相等多種途徑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情感和興趣。
其次,利用語言文字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課文的思想內容,是通過有邏輯關系的字、詞、句、篇表現出來的。某一詞語的含義本來是確定的,但在特定語境中卻有特定含義,對該詞語的不同使用,還體現出使用者的個性風格。語言狀態是人的某種存在狀態,它昭示出人的某種審美存在。語言的選擇運用是一種生活態度,它顯示出作者的審美追求。玩味、體悟、欣賞語詞、語句就能獲得一種審美享受。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教師盡量挖掘并充分展示語言尤其是范文語言的美,引導學生自覺地領會語言美與心靈美的統一關系,激發其追求美的語言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對語言美的領略、體驗中獲得情感愉悅與創造美的動力,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同時,語文教師應特別擅長以審美的感性色彩很濃重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感受力。不僅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而且語言優美動聽、富有感染力,能調動學生的情緒,引起審美愉悅。如于漪老師,她一講課,那充滿磁性的聲音,富有真摯情感的語言就緊緊抓住了學生,也吸引了所有聽過她課的老師,使之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所以她的許多學生多年以后還能回憶起當年學習的情景,耳邊會回蕩她聲情并茂的朗讀聲。
第三,善于引導。美育的目的蘊涵在教師的考慮與設計之中,一個善于引導的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的引導與學生的主動相互激勵。善于引導的教師能創設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活學生心理中某種潛在的能力。
總之,審美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命題,語文又有其自身的目的和要求,語文課不可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審美教育與培養,但把二者結合起來的方式方法可能會有很多,本人僅談一孔之見。
(高美玲,廣東省江門市江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