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泛指讓學生通過探索思維來掌握知識,簡而言之,是用“研究性學習”來替代傳統的“死記硬背學習”。幫助學生通過探索思維掌握知識技能,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受傳統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影響,當前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讓學生通過探索思維來掌握知識,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應當本著立足于課堂,著眼于生活,側重于情感的原則,在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應貼近生活,講求實用;尊重個體差異,發揮文學優勢。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方面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表演體驗類。依據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可有三種形式: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分述如下:
一、關于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原則
立足于課堂:語文研究性學習中,課堂仍是教和學的主陣地,這個課堂包括教材、教師。脫離了課堂的學習,研究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語文研究性學習只有立足于課堂,才能發揮教材的指引性、教師的促進性、學習的高效性,才不會在研究中迷失方向。
著眼于生活: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語文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閱讀、寫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在研究性學習中,“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只有為“生活”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研究性學習自然更要著眼于生活,使學生在探究、體驗中理解生活,走向生活,創造生活。
側重于情感: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相連,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必須側重學生情感的養成與培育,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體悟文章傳達的情感,領悟生活,正視生命,從而形成豐富的情感世界。同時,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調動學生,并充分運用激勵評價的手段,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動,享受創新的樂趣。
二、關于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貼近生活,講求實用: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與情感的載體。我們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不能好高騖遠,隨意提高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教師應在與學生的對話中,了解學生,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學生有興趣、想探究、有實用價值的問題去指導學生展開研究,否則只會使學生被動地研究。
尊重個體差異,發揮文學優勢:人的個體差異是巨大的,每個人由于生活經驗的差異表現出對世界的不同認知,不同好惡。因此在內容的選擇設計上,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一視同仁”。比如,有人喜歡詩歌,愿意去研究揣摩詩歌的意境,欣賞詩歌的語言;有人對散文情有獨鐘,此時就應區別對待,讓他們按照各自的興趣去進行研究性學習,以期取得好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與培養,大量的文學作品的研究性學習恰恰可以起到培育情感的目的。因此,發揮文學優勢,可以更好的使學生于研究性學習中認識世界,認識生活,體驗情感,提高審美能力。
三、關于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課題研究類:主要針對課文有爭議或學生理解不一樣的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如學習了《雷雨》,對其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情感糾葛,文藝界本就有爭論,學生間也是理解各異,這樣的課題就適合建立專題進行研究。又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劉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突發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的出現,有助于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蘭芝能否回來就成為學生探究的焦點,在爭論中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對中國古代社會人情的認知。
表演體驗類:主要用于吟詠品味,欣賞體悟。如舉辦詩歌朗誦會,編排表演課本劇,專題采訪,結合課題研究開辯論會等。學生在這樣的語文活動中體驗生活,有利于培育審美素質。如話劇單元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角色表演,通過演出話劇,把握劇情,理解主題,揣摩劇中人物情感等。
四、關于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課題研究類可實行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表演體驗類主要實行小組合作研究、小組合作研究與班級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
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表演組),由語文教師擔任指導老師,也可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校外人士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個人獨立研究一般采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范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采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學生們在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隨后進入第二輪研討,完成各自的論文。
(李洪利,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