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步入了第五個年頭,但是縱觀初中語文課堂,依然存在著“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怎樣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境界?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做出了以下的思考:
一、倡導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觀,營造語文課堂的“綠色”生態環境
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向我們闡明了教育環境與育人之間的重要關系。新課程標準倡導師生間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正是因為良好的語文課堂學習環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搭建合作交流、展示自我舞臺的基本要素之一。試想,倘若教師抱著傳統的師道尊嚴和封建家長式權威意識不放,鐵青著面孔,高高在上、一本正經、喋喋不休地進行枯燥乏味的說教式教學,那么,學生必然產生恐懼心理、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舊心理。長此以往,疲憊狀態、厭學情緒也將自然而然地出現,課堂教學將變成一潭死水。
1.確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師為主角,學生為配角,學生只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完成者。這樣的角色限定嚴重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必須轉變角色,使自己處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助燃劑”。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的設計、和藹可親的教學態度、幽默機智的“點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學生的表現欲望得到滿足,學生創新的渴求得到應有的保護,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如沐春風,勇于表達,相互激蕩而綻放出智慧、創新、愉悅的花朵。
2.樂于聽取不同的意見
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聽到學生不同意見時,常會用自己的想法束縛學生,或給予傷害性批評,造成學生不敢冒險提出與教師不同的意見。長久下來,課堂將出現兩種趨向:一是大多數學生的想法、觀念都趨向一致,缺乏流暢、變通和獨創性。二是課堂上響起最多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只是教師思維的“復印機”。因此,對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教師應具有接受學生不同觀點的雅量,鼓勵學生進行創新的發散性思維:可一問多答發展思維的流暢性;可“尋找聯系”發展思維的變通性;也可一問優答發展思維的獨特性。如此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使課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奏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靈動的旋律
1.整合語文資源,讓“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兩者間,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更注重語文工具性的體現,繁復的講解分析、日復一日的照本宣科,使處于信息化交融時代的學生感到枯燥與乏味。素質教育實踐以來,許多老師提出了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通過語文教學“生活化”來促使語文知識內化這一觀點,得到了一致地認同。現在看來,這一觀點正印證了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全新理念。要實現語文“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設計前的準備期,最大限度地運用各種渠道,通過拓展、增加、整理等方法整合與課本、自身教學需要、學生學習需要相融合的資源,形成自己獨有的“資源包”,為教學活動做準備。如教學《論語十則》,教師可以收集論語中相關的其他名言警句;整合歷史教材中關于孔、孟對中國文化影響的篇章,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論語》作為一部教育著作對后世的影響,激發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收集與《論語十則》意思相近的中外名家的格言,使古今相融,深化學生的運用意識。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可以查找關于魯迅《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散文名篇,供學生在課堂上閱讀,也可以查找魯迅《吶喊》中的名篇,讓學生感悟魯迅不同題材的文章迥然不同的文風。
2.因“材”定“教”,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
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序雖然顯得規律,卻容易引起疲勞,無法激發興趣。如果要讓學生總是處于好奇、求知欲望很強的狀態,教師就必須根據文章的不同體裁、內容、表現手法和社會及文學價值,選取教法,幫助學生確定學法(如精講法、討論法、對比法、檢測法、自讀法、摘選法、研究性學習法等),完成對文章的學習。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巧設開放性的問題,激活探究的欲望。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正是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新知識生成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拋出具有研討價值的開放性問題,其基本原則是提出一個開放性即無單一標準答案的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思考。這類問題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也容易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問題的提出應由易到難,由較低認識層次往較高認識層次的方向發展;二是問題的內容及敘述的文字要適合于學生的程度;三是問題的類型應該有所變化;四是發問之后應有適當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五是鼓勵、接納及容忍學生不同的答案;六是從學生的不完整的答案中進一步探討。例如:七年級語文教材第六單元選編了著名作家馮驥才的《珍珠鳥》、沈石溪的《斑羚飛渡》、牛漢的《華南虎》、布封的《馬》及蒲松齡的《狼》,這是一組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介紹不同人眼中的動物形象的課文。在教學《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對以上幾篇課文的學習,思考:不同的觀察角度,對動物的描寫有什么不同?你還讀過哪寫關于狼的文章?你認為蒲松齡筆下的“狼”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請依據自己的學習所獲寫一篇讀后感。這種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教師不需進行繁瑣復雜的知識點解析,而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強調個性化的學習,尊重個體的語文學習體驗。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一個進步的社會應該把每個人個性的培養視為珍寶,因為社會的成長依賴于每個人的個性的差異,所以,一個民主社會要符合它的理想,就必須在它的教育計劃中允許個性的自由成長和發揮,使每個人的特殊天賦和興趣都得到發展。”學生個體對文本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帶入強烈自我色彩的思考與品味,感受語言文字帶給自身的苦與樂、喜與悲,學生才會樹立語文學習是屬于“自我”范疇的概念。因此,引導個性化的學習尤為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讀后感的形式釋放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可以在課堂上巧設“辯論”的環節,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知與認識。如教學《背影》一課,讓學生用一段文字、一段話表達自己學習后的感受;出示《父親》一圖,讓學生討論畫家筆下與作家筆下所表述的內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外。說說自己生活中最難忘的一次親情體驗,將學生不同的體驗收集整理后,教師加以歸納:無論是作家、畫家還是普通的人,無論是正面的刻畫還是對背影的描述,無論是白描還是素描,我們都能感受到作為后輩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的真摯的愛。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讓學生體會了朱自清獨特白描手法所展現出的文字魅力,更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的情感體驗,使其思想得到升華。
(3)主張合作與交流,促進集體與個體成長。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在集體的交流,思想的交匯中,學生不僅能培養自身的協調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集體合作與交流中,各個層面上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益,他們都能感受到自身成長的快樂。因此,教師對有價值的問題或一些開發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學習《水調歌頭》,讓學生收集現今已被譜成歌曲的或被稍做改編的名家名詞),都應該組織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的伙伴,共同探尋答案和完成學習任務。
三、利用網絡與CAI,點燃語文課堂多姿多彩的快樂天地
將音樂、美術、影視作品引入課堂已不新鮮,多媒體輔助教學已使課堂生動起來。各種藝術形式之間都有相同之處,綜合其他藝術作品學習語文,不僅可以提高興趣,更能促進聯想,互為補充。從各個側面欣賞維納斯的雕像,會更深地體會她無與倫比的殘缺之美;學習《木蘭詩》,再聽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會感到異曲同工之妙……課堂生動起來,知識的展示也更加形象。另外,將學生的大作輸入到班級BBS的“文章秀”上,將自己的見解發表在班級BBS的文學評論版上,綠色網絡將大家的思考與交流變得更便捷并充滿時代氣息。
總之,語文課堂的變化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縮影,教師如果能轉變自己的觀念,將新課程的理念用于課堂教學實踐,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生機盎然,充滿生命力。
(凌生才,江蘇省江陰市長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