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疑激趣”——讓學生愛學 啟發創新
設疑是發現、設想、創新的前提。興趣能誘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奧秘,對科學產生熱情和向往,并使學生在科學實踐中得到樂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巧妙科學地誘導學生對同一事物、問題,從不同的維度思考并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講授“都德”的《最后一課》即將結束時,我提到:“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課后,心靈受到哪些震撼,他會想到什么、做些什么?他會怎樣去捍衛本民族的尊嚴、保衛本國的領土?”這些問題,于無疑處設疑,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顯而易見,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會得出不同的結果,能加深對“小弗郎士”這一人物形象“自我”乃至“本我”深層次的把握和理解,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鼓勵求異——讓學生活學 激勵創新
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尋疑激趣”,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于標新立異。如:在即將講完《將相和》時提問:“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么?”絕大多數同學表示喜歡“藺相如”并講明了他的機智勇敢。經過進一步啟發:還喜歡誰?又有幾位同學說喜歡廉頗。正準備結束課時,又有一名同學舉手表示喜歡趙王。學生說:“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的小官,趙王就對藺相如破格提升,我喜歡趙王大膽使用人才這一觀點。”趙王是統治者,學生難以涉及在封建制度官場體制下的其他方面,只就他用人這一點來評論,觀點鮮明,論述清楚。
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和審美活動,語文教學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語文”這一思維活動的教學,它需要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上例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即讓學生動眼看教師的板書和演示;動耳聽教師的點撥和同學們的回答;動腦思考課堂上隱含的諸多問題;動嘴回答教師的提問;動手完成教師布置的寫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分層次進行設計題例、提問、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動中受到科學的思維訓練,得到成功的體驗,才能充分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才能真正達到每位同學都有創新意識的目的。
三、“涵詠誦讀”——讓學生巧學 誘導創新
“文章不是無情物”、“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學科比其他學科更有形象性特點,教材選編的各類課文,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涵詠誦讀,學生在反復吟誦體味中再現形象,復活情節,觸動情感漸入佳境,沉浸在藝術世界里,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去把握課文主旨,受到藝術的熏陶,這是學習語文的一條捷徑。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教學中,少做浮光掠影的講解,多做些以聲傳情的范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活動,采用富有形象性,情感性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動心動情的教育,讓學生讀懂、讀透、讀出課文的韻味。如講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與其花費精力分析詩文的層次、內容、寫作特點,還不如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有些文學作品用表演的形式更容易讓學生深入作品、身臨其境,與作品共鳴。尤其是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表演同一作品的內容,能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只要教師點撥得當,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巧妙構思——讓學生會學 主動創新
創新教育要求教師不僅在課堂上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培養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觀察力、理解力、自學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更應在課堂之外的廣闊天地里,設法調動起學生創新的主動性,“讓人人、天天、處處都在主動創新”。如在執教《蝙蝠和雷達》一課的課堂結束階段,我進行了巧妙構思,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你們還知道人們從別的什么地方得到啟示,又發明了什么?“人們從荷葉得到啟示,發明了雨傘。”“從火藥得到啟示,發明了火箭。”“從蜻蜓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學生一下子舉出了二十多個例子,盡管有的理由講得不十分準確,但說明他們對這樣的問題非常感興趣。在學生興趣正濃時,可以再提出一個問題:“你們從什么得到啟示,覺得可以發明什么?”要求學生積極開展科技小發明,小創作活動。這樣把學生從課堂上激起的創新興趣延續到課外,使創新成為學生的主動愿望。
總之,無論是愛學、活學、巧學、會學,都應做到學生為主體——多思,多問,多說,多做;以教師為主導——精講,多練,因勢利導。充分體現啟發、激勵、誘導、巧撥等創造精神。唯有使創新教育真正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激蕩起“創新”的浪花。
(王翠云,山東微山縣朝陽街道辦事處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