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所需要的教師素質,既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質,敬業愛崗的職業道德;也要求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接受培訓,充實和更新知識,提高水平和能力,成為教書育人的專家和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復合型人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第一,應具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和教育理論基礎
首先,浯文教師應該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具有扎實而淵博的知識。馬卡連柯曾說過:“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蘇霍姆林斯基亦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教學大綱寬廣得多,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精工巧匠。”對中學語文教師來說,要具有合理知識結構。不僅要熟知教材的基本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業務進修和廣泛學習,研究文學名著,追蹤語文學科學術動態,了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從研究語文的高度,豐富專業知識,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化。
其次,語文教師要具有廣博的語文知識,又要通曉基本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成為“通才”“全才”。隨著教材改革,“社會科”教材的出現,語文學科與鄰近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因此,語文學科應注重與其它學科的溝通,形成“大語文觀”,為學生創設開放的語言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拓寬知識視野,博學而多才,尤其要加強文科知識的學習,并加強對經濟,藝術及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教師的知識越淵博,越能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再次,語文教師應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學理論修養。科學的教學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教師要較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等基本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內部因素,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個性智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
第二,要具備適應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能力
1.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蘇霍姆林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主要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把豐富的知識通過口頭傳給學生,要求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做到:準確清晰,具有科學性;簡明練達,具有邏輯性;生動活潑,具有形象性;抑揚頓挫,具有和諧性。
2.較高的創新能力
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有創新型的教師。創新型的語文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視野以及善于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掌握創新知識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善于吸取新教育科研成果,將其運用于語文教學之中,并且有獨特的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
3.較強的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一個教師取得教育和教學成功的保證。缺乏組織能力和指導能力的老師,無論基礎知識多么淵博,都難以完成教育和教學任務。組織能力具體表現在:
(1)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師應能集中學生的注意,靈活調節進程,活躍課堂氣氛,控制教學環境,注重學生學習語言時思維活動的具體操作,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維持課堂教學秩序,合理處置偶發事件等。
(2)語文課外活動的組織能力。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主渠道;開辟語文學科的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是語文學科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第三,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素質教育的實際執行者,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成敗。要使學生成為“四有”新人,學會做人,教師就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身應教,為人師表。
第四,要具有敏銳的時代意識
首先,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關鍵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必須改變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特征的傳統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育人觀念,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創造才能。實現師生互動,創設學習新情境,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其次,要自覺進行教學改革。樹立嶄新的教學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進行教學改革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語文教師應主動探索教學改革,掌握創新教育的藝術,結合教學實際,博采眾家之長,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創新教育模式。與此同時,還要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將現代媒體引入語文課堂,使語文教學從“靜態”向“動態”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認識的內驅力,啟迪思維,強化效果。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培養21世紀的創新人才需要高素質的教師,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增強憂患意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高素質,以擔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
(李長興,山東鄒城中心店鎮教育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