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進教材,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去直接體驗理解作品的形象,從而達到提高審美情趣的效果。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學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審美功能來實現。”這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必須通過生動形象的感受,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并受到教育。語文教材雖不能說是完全的文學作品,但也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能夠顯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審美性特點。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通過實踐認為需從下列方面進行:
一、加強誦讀
誦讀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誦讀,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中心意思,激發聯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體驗和享受。語文教學中要做好誦讀教學,教師首先要有高質量的范讀,為學生放一個好樣板。我校一教師上《聽潮》一文時,配以大海潮漲潮落的聲音進行配樂朗讀,使學生身臨其境,想象并感受到大海的靜態美和壯美。然后,又引導學生抓住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進行朗讀,調動學生身體感官,讓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大海潮漲潮落場面的壯美和秀美、景色色彩的美、聲音的美、流動的美,獲得美的熏陶。《最后一次講演》一課是演講的范本,文章中感情愛憎分明。我在上這節課時,先簡介背景,使學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然后我讓學生聽夏青老師的范讀錄音,從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聽完后又進行朗讀技巧指導,讓學生正確把握語氣的輕重,聲音的強弱,合理的停頓,從朗讀中進一步去體會感情,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們在讀到“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時,充滿憤怒、激昂、自信;讀到“我們隨時像李先生那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時,學生們熱血沸騰,斗志昂揚,感情到了極致,審美情趣上也達到了“極致”。總之,一篇好文章可以令人讀得蕩氣回腸,或慷慨激昂,或溫情脈脈,只要教師指導誦讀得法,學生就能受到感染和教育。朗讀這些佳作美文,能夠促進學生認識社會,思索人生,領悟做人的道理。
二、設置巧妙情境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本身所含的人文理念和情感,運用圖畫、音樂、唱歌、故事、猜謎等形式,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以情動情,寓教于樂,使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如一老師在教學《七根火柴》時,先放《長征》中紅軍過雪山草地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其悲壯氣氛,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三個比喻句中的“跳”、“擎”、“路標”,理解字里行間蘊涵著的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自我犧牲精神。學生情感受到了熏陶。又一老師在教學《背影》時,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通過車站送別所表現的親子之情。一個學生讀到朱自清的父親攀月臺為其買橘子時,不由得掉下了動情的淚水,原來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為他上學,外出打工,失掉了一只膀子,母親身體又不好,全家就靠父親一人在支撐,但父親還在拼命勞動,要讓他上學。本來,《背影》一課,語言平淡無奇,敘述也樸素無華,表面看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但經老師的巧妙引導,激起了有過類似情感學生的共鳴,加深了對文中、對自己父子深情的理解,也使全體學生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
三、與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感相結合
語文教材中塑造了無數生動的美的形象,他們的精神品格魅力,遠遠勝于我們平時對學生的說教。這些品格精神,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壯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小桔燈》中小姑娘的自信、勇敢、樂觀……無不給學生以深深的震撼。可以這樣說,語文教材中的每個形象,每個主題都可以帶給學生一種審美的啟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對某思想性情進行感性的熏陶和感染,逐步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高尚人格,充滿正義感,有為正義而敢于獻身的精神。
四、通過寫作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作文教學第一步總是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準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蕓蕓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中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于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強調,社會上“善良”“正義”“誠信”仍是主流,各種丑惡現象是存在的,這些也正是社會在努力改造的內容。如有的老師指導寫一篇題為《幸福》的命題作文,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去觀察體驗,讓學生可以寫享受生活的幸福,得到友誼的幸福,取得成果的幸福,大病初愈時的幸福,遭禍大難不死的幸福,幫助別人實現某一愿望的幸福……不可寫只要有錢就幸福之類的話題。通過作文比較,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認知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了他們的情感世界,陶冶了他們的性格情操。一句話,學生有了對世界美的感受,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當然,我們在研究中也碰到一些難題,如學生感悟能力不強,缺少必要的生活經歷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心理。這樣,我們就能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種子,在春風化雨中長成一片青翠。
(馮春鵬,江蘇大豐市草堰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