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作文教育高峰論壇”于2004年10月16~17日在北京召開,論壇上,許多專家、學者對當前作文教學進行了回顧與反思。中國寫作學會青少年寫作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張伯華在列舉了1998年高考作文——“戰勝脆弱”的一篇“范文”后談到,該作文完全是考生胡編亂造的聳人聽聞的故事,尤其讓人驚訝的是,時間、地點、故事情節與這位考生幾乎雷同的作文,同一考場上就能發現好幾篇。
在日常的作文課堂教學中,兩節作文課,學生趴著、歪著、咬筆頭者有之, 冥思苦想者有之,無所適從者有之,他們絞盡腦汁湊字數,挖空心思編素材, 處心積慮高立意,并總結出作文高分的“三招兒”:一“套”,二“湊”,三“編”。
學生在寫作面前失去了自主權,在題目面前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我手抒我情的自由,沒有了個性,更無從說創新。
在作文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面前,多年從事寫作研究的北師大教授劉錫慶說,作文不像工業,可以大生產,流水線,標準化,模式化,統一化,進行“復制”。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認為調動學生寫作的內驅力才是寫出高質量作文的關鍵。
所謂內驅力是指有機體內部或外部刺激喚起并能引向某種目標的內部力量。以內驅力原理為依據的教學方法,在當今學校中居于優勢地位。寫作的內驅力就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刺激喚起生理機制的潛能,而產生一種驅使自己去創作的動力。調動學生寫作的內驅力,使他們愛寫、善寫、樂寫,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涵養性情生“意趣”
每個學生都是有著獨立個性的個體,語文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人文修養、淵博的學識、創新的實踐去影響感染學生。
l.語文教師用不同于其他學科老師的獨特語感去熏染學生,對寫作情有獨鐘,對寫作教學充滿熱情。寫作課上,給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利用國旗下的講話,開學典禮等師生共同參與的大型活動,讓學生感到老師就是一個善寫作的人,就是一個愛表達自己的人,以此慢慢感化學生。語文教師要熱愛生活,以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對生活發自內心的詩意追求來影響學生,帶領學生爬山、觀海,欣賞雪花紛飛,花兒初綻,聆聽泉水丁冬,鳥兒鳴唱。
2.教師要深諳學生心理及文化需求。每學期都適時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關注學生最新動向,捕捉學生興奮點,努力探尋教師文化與孩子文化的共鳴區,建構孩子們特有的文化世界,拓寬學生作文渠道,引發作文的“源頭活水”。前兩年學生熱衷于讀郭敬明的《幻城》,并把該書推薦給我讀,當時,我認為一個絕好的教育機會來了,就陪著他們一起閱讀,一起歡笑,一起討論,一起評點,引導學生把淚水化為深刻的思考,化善良的情感為理性的思想。
3.語文教師要善于“創新”語文課堂,精心的教學設計極易刺激學生學習的欲望。每學期可以上幾節精心設計的創新課,讓學生感覺老師時時出新,絕活兒不斷,對語文學習始終保持著新鮮感。
二、厚其積累使“薄發”
大量閱讀,重視背誦,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才能集眾家所長,厚積薄發。教師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閱讀,聽錄音,讀名著,說熱點,評時事,不僅做指導者,更做有真知灼見的參與者,這樣才能不斷引領學生思想達到更高的層次。
借鑒古人的寫作理念,從寫“放膽文”起步,在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不強調種種規矩,而是讓學生放膽去寫,讓他們有邁開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氣。作文訓練教學目標逐級分解,化整為零,訓練內容與方式上由小到大、由單一到綜合地漸進,讓學生時時感到目標就在眼前,提高寫作興趣,不斷積累寫作經驗,向成熟作文過渡。
三、巧用“需要”促樂寫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提出“語文教學要一使需之切,二使樂其業”。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學生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他們寫作的內部動力,而動機的產生依賴于需要,這需要是生活的需要,在作文教學中應滿足學生的需要,即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學說中的認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寫作時,學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寫,有迫切需要才會全身心投入地寫。
關于生活需要,可以給學生提供生活中的話題讓學生寫作。學完傳記,讓學生回家采訪父母,了解父母過去的生活,曾經的理想、情感,給父母作篇小傳,學生興致大增,家長熱情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聯系實用文體,我讓學生設計一自行車比賽的規則。如果在居民區舉行,還要擬寫“安民告示”,如遇陰雨,改日舉行,擬寫改期通知等,學生在這種種假設下寫下去,興趣盎然。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進行社會調查,寫出研究報告,從真實的內心感受和真實的客觀現實出發,培養學生寫作的欲望,進而培養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注重文學修辭,不刻意培養詩人和文學家,著力培養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思想,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當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時,要讓他們一吐為快。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充滿激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詞語。”接手初一實驗班,針對學生家庭條件優越,不理解父母,不珍惜親情的特點,我利用一次班會給學生讀了文章《認識父親》,我讀得動情,學生聽得流淚,之后我讓每個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給父母設計一次生日宴會,又召開了一次以“孝敬父母”為主題的班會,學生或演講、或朗誦、或表演小品,全是自己的作品,再加上真情投入,個個都很出色,學生對親情的認識有了根本的改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才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也要變以前的苦寫為樂寫。學生樂意寫了,一次寫不好,如果有積極正確的引導,誰能說沒有好文章誕生呢?
內在需求可以直接誘發寫作動機,有效的激勵機制也可使學生欣然動筆。
1.下水作文,示范引導
根據心理學中的“近體效應”、“示范效應”,教師寫幾篇“下水作文”對學生的影響會更深遠,教師導游、學生學游,師生暢游,學生感覺老師就是一個作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身后自會有許許多多的追隨者。
2.寬打分數,促其進取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受它的即刻結果所控制。如果行為努力可以得到有效的結果,那么這種行為努力繼續發生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就可能間斷或終止。這啟示我們,要重視寫作行為產生的效果,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寫作的強烈欲望和濃厚興趣。
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面對學生每一次“嘔心瀝血”的作品,老師多一點欣賞,打高一點分數,學生寫作的熱情可能因此點燃;對學生多一點期待,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可能多幾分激情。做學生作品虔誠的欣賞者、贊美者,睿智的啟示者、鼓勵者是語文老師的明智之舉。
3.朗讀發表,競爭提高
寫作自信作為一種內驅力,來源于在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語文標準》對此有意作了強化,在不同學段分別提出“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等要求。我在教學中有意給學生創造“作品”發表的機會,黑板報、手抄報編集成冊,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滿足成就感。
語文教學是屬于終身教育的,而作文教學更是學生將來的學習之本。清華附中語文特級教師趙謙翔提出“綠色作文”的概念,意即學生作文不要包裝,應是天性、真情的自然流露,讓作文教學真正還學生寫作的尊嚴,從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入手,實現作文的可持續發展。把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走向為完善人生而終身作文的境界。
(郝翠英,山東省日照鐵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