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向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總目標:“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圍繞新課標提出的這一文言文閱讀教學總目標,筆者以為,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應滲透如下六大“意識”:
一、對話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習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那么,怎樣去實現這一基本的課程目標呢?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褚樹榮在《高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一書中,對“閱讀”下過十分恰當的定義:“閱讀教學是師生雙方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據此,文言文閱讀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與文言文選文進行對話的過程,也是語文教師引領學生與古人對話的過程。因為“對話”的本質既是對文本意義的發現,又是對文本意義的賦予,所以“對話”的前提條件就是先要掃除存在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語言障礙,努力做到“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然后才能“登堂入室”,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全面而深入地感悟、欣賞文本。
反思我國文言文教材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我國采用的是傳統的“文選”式教材。王榮生教授在《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中,他把教材中的所有選文分為如下4類,即“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用教材教”。例如,王榮生教授認為,對于文言文選文中的“例文”而言,教師要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習其生動顯現的關于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去自由朗讀,去發現潛藏于文本中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去發現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語法規律。又如,“定篇”是指選文中的“經典名篇”,師生必須通過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去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豐厚蘊涵以及關于名篇的權威解釋。可見,“定篇”中的“對話”比“例文”中的“對話”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二、活動意識
一味采用亦步亦趨的傳統的文言文串講法,必然造成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呆板、機械和被動,勢必導致學生埋頭記筆記的“無趣”現象。新課標下的文言文閱讀教學需要滲透“活動意識”,需要生動活潑的教法和學法。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活動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
(一)讀——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入乎其內”,如入無人之境地誦讀,學會搖頭晃腦地盡情朗讀,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來,讀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來。
(二)寫——要會抄寫、默寫和試寫。讓學生抄寫自己欣賞的精短古文(如諸葛亮的《誡子書》),寫端正每個漢字;默寫古代名言名句,做到不寫錯別字;嘗試適當地寫作文言文,品味古人作文“推敲”的艱辛。
(三)聽——訓練文言文的“聽力”。文言文的用韻抑揚頓挫,用語相當精美,比現代漢語更具有“詩”的韻律。欣賞文言文的錄音選段,以前確被許多教師忽視了,現在當需大大加強。
(四)演——讀演結合,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讀演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親身“表演”,加深對課文語言和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筆者曾經讓學生在課堂中表演了根據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完璧歸趙》和根據課文《毛遂自薦》改編的《毛遂出使》,在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言文活動課打破了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語文課堂自然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活動意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高效完成文言文閱讀的任務,生成文言文閱讀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三、專題意識
要使當代中學生體會文言文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汲取民族智慧”,對古代優秀作品進行辯證的“評價”,筆者以為,光靠現今教材中零碎而無序的文言文“選文”的閱讀,是無法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的。筆者以為,在新課標指導下展開文言文專題閱讀,是實現文言文教學“總目標”、提升中學生文言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文言文專題化閱讀的教學和學法因人而異。語文教師可以從文學史、文化史、文學風格流派、文體變化規律、漢字演變等角度出發,將分散在教材各冊中內容相關的文言文篇目進行優化組合,展開專題化閱讀。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圍繞“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田園詩”、“山水詩”等專題來重組教材,強化文言文閱讀的“質”和“量”。
文言文專題閱讀意識目前已為教材編者所認同,這一點,已在高三語文教材中得到印證。如在高中語文第五冊中有一單元,專門收錄了出自《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莊暴見孟子》《孟子見梁襄王》《齊人有一妻一妾》《弈秋》和語文知識短文《〈孟子〉簡介》。學生通過有關“孟子”的專題閱讀,對孟子的生平和著作就有了整體把握和具體感知。可以認為,經過優化整合的文言文專題閱讀如能取代零星無序的隨意閱讀,將會進一步調動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效率。
四、拓展意識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鞏固和補充。語文教學歷來重視課外閱讀,這是對的。但是,目前教師指導課外閱讀,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現代文,尤其放在時文的閱讀上,忽視了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文言文的課外閱讀訓練,如果僅僅只在課堂上進行,是很難培養閱讀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強文言文的課外閱讀,如果我們規定中學生的文言文課外閱讀量占整個課外閱讀量的10%至20%,用這個數量標準選擇一批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閱讀,并且在關鍵的地方還給以點撥,使學生把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使精讀和博覽相結合,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新《課標》體現了國家對語文學科的“總目標”和“一般要求”,隨著語文課程形態的“多元化”,語文教材也將呈現“多元化”的格局。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既可以沿用現成教材,也可以對既定教材的“重構”——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教學的組織和方法,則取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學生自主選擇“自學教材”,可以大膽否定課文,只要講出理由;可以憑興趣閱讀,選擇自己鐘愛的文言文讀本。
新課標在“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一節中指出:“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各學校應該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筆者所處的縣城——余姚是江南名邑、“文獻名邦”之地,這里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時,可以意識地向學生推薦家鄉先賢們的傳世作品,努力拓展文言文閱讀的空間。如筆者曾選編了《王陽明傳》、《王陽明語錄今譯》等校本教材,通過“文言文拓展閱讀”,既讓學生了解了家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培育了熱愛家鄉的深厚感情,又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取得了“一石多鳥”的良好效果。
五、鑒賞意識
文言文就是“文”與“言”,傳統課堂注重語法分析,傳授枯燥乏味的語法,使學生厭學、怕學文言文現象;筆者主張文言文閱讀的定位應該是文學鑒賞,而不是語法分析,在基本讀通、讀順的基礎上,以文學鑒賞統領文言文閱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在“閱讀和鑒賞”一段中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
“鑒賞”意識可以貫串以下幾個步驟:
(一)品——文言文是葡萄美酒,文言文是名山大川。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品讀、品味文言文的輝煌歷史,去鑒賞詩詞曲賦,去領略散文小說,去發現文言文的無窮妙趣,去回味文言文的言簡意賅。
(二)思——努力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既要學會“提玄勾要”,又要學會判斷、推理、聯想和想象,學古人之縱橫思辨,鑒古人之深邃思想。
(三)情——“文章不是無情物。”文言文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古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文言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演繹。經典文言文的選讀,能夠讓學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歷練。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文言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培養學生美好情感。
(四)藝——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琵琶行》讓學生懂得欣賞音樂,《口技》讓學生見識了古代民間表演的精妙,《核舟記》讓學生領略到古代的微雕絕活,《李龍眠畫羅漢記》讓學生欣賞到古代畫家的高超畫技……讀文言文的過程,也是讓學生享受生活中的美和積累藝術素養的過程。
六、探究意識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可以啟發學生“以讀促寫”,借鑒古人的為文之道,提高寫作能力,進行改寫、擴寫、縮寫或話題作文;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專題研究,讓學生走近作家的生活時代,走進古代社會,了解當時的社會習慣、文化體制、文學史、社會歷史……因為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開設選修課,拓展學生文言文閱讀視野,在文言文閱讀中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則是當前文言文教學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文言文探究性閱讀的基本策略是:學生閱讀文本,提出疑點,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學生在和文本及作者對話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然后師生共同探究;教師指導學生對某個知識點進行主動探究,深入學習。例如對《鴻門宴》的教學,課堂教學中可由學生提出文段中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然后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小組探究”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至于項羽失敗的原因的鑒賞,可以通過拓展、比較、探究,讓學生了解其文化背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來審視古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審美價值。
以探究組織教學,完全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智慧潛能,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文言文教學中的“六大意識”,體現了新課標最新理念,可以使中學文言文教學從無序走向有序,從無趣走向有趣,從低效走向高效。
(周安民,浙江省余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