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的目標中對初中生的閱讀提出了15項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有知識方面的,也有能力方面的;有過程要求,也有方法指導;有情感態度的培養,也有價值觀的取向。總之,在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要使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對語言能力水平尚待提高的初中生來說,沒有科學的閱讀指導顯然是不行的。但在新形勢下,初中閱讀教學該如何進行又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筆者的做法是:對課外閱讀進行宏觀調控,開展“研究性專題式閱讀”;對課內閱讀進行微觀指導,開展“針對性訓練式閱讀”。課內課外閱讀遙相呼應,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一、研究性專題式閱讀
盡管新課標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但在我們目前的圖書市場并不完全健康的情況下,對于尚缺乏較強甄別能力的初中生來說,這里的“自主”范圍是有限的。學生的閱讀,應由教師和家長進行宏觀把握。所謂宏觀把握,就是指教師、家長要根據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或者是閱讀范圍、閱讀主題。讓學生在某一范圍內,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進行閱讀。我在實踐中,結合教學,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專題閱讀方式。
(一)同一文體專題閱讀
為配合八年級的說明文教學,我向學生推薦了如下書目: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十萬個為什么》、凡爾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盡管凡爾納的三部曲是小說,但小說中所滲透的科學知識是相當豐富的。作家獨具特色的科學幻想、小說中美妙壯觀的海底世界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對于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啟發學生對未來的思考有著其他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樣幾部名著集中閱讀,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通過這幾部作品的熏陶感染,學生寫作的說明文一改過去那種空洞、干巴的局面,在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上有了較大改觀。
同一文體專題閱讀,加深了學生對某一文體的感性認識,對學生的作文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因學生閱讀的自主性較大,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實踐證明,這一閱讀方式,較之單純介紹文體知識的教學,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二)同一題材專題閱讀
把閱讀內容分門別類,更有利于研究。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和綜合性學習的需要,和學生一起進行過以下專題的閱讀:“禮贊自然”、“說不盡的月球”、“愛心永駐”、“親情無價”、“歌唱黃河”、“名人風采”、“成長故事”、“動物世界”、“戰爭風云”、“中華奇觀”、“古代送別詩”、“我最喜歡的外國詩”、“愛我中華”……
師生共同確定了閱讀題材,然后就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已確定閱讀書目,自已去搜集閱讀資料。如在“成長故事”的閱讀專題中,有的學生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有的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的讀了楊沫的《青春之歌》……通過閱讀,學生對“成長”這一自然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自己的健康成長充滿了信心。
(三)同一作家專題閱讀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圍繞一位作家,品其文,明其人,會獲得對他(她)更全面的了解。全面了解一位作家,其作品會影響自己,其人格魅力會感染自己,會有助于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總而言之,全面了解一位作家,會使自己獲得多方面的教益。
如在初中階段,我曾引導學生讀過高爾基,讀他的作品,讀寫他的傳記,學生從高爾基身上學會了堅強;讀過安徒生,學生從他的作品中讀出了真、善、美;讀過李白、杜甫,學生從他們身上讀出了做人的原則和憂國憂民的思想;讀過毛澤東、周恩來,學生從他們身上讀出了偉人情懷,讀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學生們在和一位位作家的“交往”中,文化品位提高了,審美情趣提高了,他們心中的“偶像”不再是某些“歌星”、“影星”,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英雄”。
(四)同一時代專題閱讀
作品帶有時代的印記,作品見證歷史。要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不妨讓學生讀一讀“孤島文學”和“東北作家群”;要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狀況,不妨讓學生讀一讀國統區文學;要讓學生了解“文化大革命”,不妨讓學生讀一讀“傷痕文學”……
通過同一時代專題閱讀,學生會明白:作品要反映時代的呼聲。進而也會明白:作文也要講究時事性。
二、針對性訓練式閱讀
廣泛開展課外閱讀,采取泛讀的方式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但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僅有泛讀是不夠的,還要有精讀。精讀是一種課內針對性訓練式閱讀,它主要培養學生的以下幾種能力。
(一)朗讀能力
美文佳句,不朗讀不出“滋味”。要達到新課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要求,絕非一日之功。為了讓學生能愿讀、樂讀、趣讀,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如下幾種方法。
1.創設朗讀環境,熏陶學生。讓早讀課成為朗讀訓練課;爭取盡可能多的課堂時間,讓朗朗書聲充滿課堂;教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品影視劇精采對白等,通過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朗讀示范……
2.開展朗讀比賽,激勵學生。
3.舉行詩歌朗讀欣賞會,感染學生。
(二)速讀能力
當今社會,信息量大,需要學生具備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為達到新課標“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的要求,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速讀能力訓練。主要訓練學生以下幾種能力:一是抓中心句的能力。二是根據文體特點,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如記敘文,重點抓幾個記敘要素;議論文重點抓論點;說明文重點抓特征,并能根據這些“要素”,快速定位。三是抓特殊的表達方式的能力。如在記敘文中重點抓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在散文中重點抓抒情這種表達方式等。
(三)綜合理解能力
綜合理解能力主要表現為對一篇文章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可細化為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了解各種表達方式、評價作品的思想傾向、品味語言、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還要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學生的閱讀綜合理解能力訓練,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分階段逐步進行,要突出重點,各個擊破。這種能力訓練,要通過教讀課文,由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完成,課外閱讀鞏固。
初中閱讀教學,是一項大課題、大工程。筆者所做的僅僅是一點小嘗試,取得的僅僅是一點小成果,科學合理、行之高效的方法還有待于我們去共同探索。
(盧衍芝,山東省莒南縣路鎮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