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門到學校是二里半,從學校到家門也是二里半。兩點一線,一線兩點,日夜穿梭。沒有時間讀書看報,沒有時間親近電視,更沒有精力去解讀社會與生活。于是乎,每逢提筆作文,總感錦囊羞澀,無米成炊。這恐怕是目前很多中學生的苦衷。
作文材料何處尋?我們歷來強調:寫作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誠然,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文學來源于生活,但我們每個人都在認認真真地生活著,卻并不是人人都能寫出好文章來。寫作除了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外,還必須用文學的養分去滋養與澆灌。試問,古今中外哪個成名的作家不是博覽群書而后才受到繆斯女神的青睞呢?
一提到文學閱讀,學生往往習慣于把目光投向課外,唯課外是讀。可是課內學習任務繁重,時間和精力又不允許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于是每每感嘆作文材料無覓處。其實,當我們為作文材料搜腸刮肚、上下求索而不得時,何不舍遠求近,立足于課內就近取材呢?教材文本是經過多次篩選的文學的精華,課本卻又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寶藏!常恨作文無材料,不知轉入課內來!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在語文課上學過的文學作品至少不下于二百篇(如果再加上語文讀本,達三四百篇之多),詩詞曲賦、散文、話劇、小說、報告文學等,無所不有,即使沒有大量的“課外閱讀”,這些“課內閱讀”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建起了一座豐富多彩的作文材料倉庫,如果能夠熟練掌握,靈活駕馭,亦足以成為寫作的靈感活水。翻開歷年的高考佳作,擷取課文材料入文者屢見不鮮,且能自由驅遣,異彩紛呈。
在作文中融入課本材料,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直接引用或者化用課本中的名篇佳句,或者采摘課文中的文學意象入文
經過歷史長河的千萬次淘洗,名篇佳句已成為“黃金”沉淀下來,至今仍然燦若群星,熠熠生輝!如能恰當地嵌入作文中,會給作文語言平添幾分光彩。請看下面高考優秀作文中的兩段文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
“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漁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
這兩段文字中,作者或直接引用課文名句,或化用課文中的文學意象,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課文的靈光。更為巧妙的是,作者大量擷取“語文”課本中豐富的文學意象,用來詮釋“語文”的魅力,正如魚游深潭、雁排長空,安排得恰到好處,令人拍案叫絕!
筆者在講讀課文《哀江南》時,課堂上著重賞析了幾段曲子詞,并讓學生背誦下來。后來一位學生在描寫某些貪官的墮落過程時,便聯想到了《哀江南》中的一段曲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幾句話具體生動地表現了南京的興衰變遷,字字句句如暮鼓晨鐘,令人警醒,用來描寫貪官的盛衰變化,非常恰當。尤其可貴的是,這位學生沒有搬用原句,而是根據時代和情境的變化而加以化用:“他曾見會場舞廳人喧鬧,山南海北風光好,誰知容易冰消!眼看他乘‘寶馬’,眼看他進酒樓,眼看他出別墅,眼看他下獄了!”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貪官逍遙自在、奢侈豪華的生活場面,最后筆鋒一轉,留下一個無言的結局,令人回味沉思……
二、用課文材料作為議論說理的論據,支撐文章的觀點或主題
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中,需要大量的材料來支撐觀點。學生生活閱歷甚少,課外閱讀有限,不妨把目光投向課內。課本中的作文材料俯拾即是,屈原、李白、李煜、李清照、蘇軾、魯迅……都可成為寫作的多功能材料。
例如2003年北京高考佳作《轉折》一文,為了論證“人生的轉折所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的變遷”這一觀點,作者從課本中精心選取了三個人物的材料:魯迅棄醫從文,先生的轉折是一個民族的轉折;李清照詞風由清麗轉向婉約,易安的轉折是一個國家的轉折;李煜由君王淪為階下囚,后主的轉折是一個朝代的轉折。三段材料,三個分論點,有力地支持了文章的中心論點,使文章有了深度。更有甚者,巧妙地截取不同課文的多個片斷,以文章的主題為紅線把它們串聯起來,精心縫合,成為佳作。2004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方面是成功的典型。
《只緣身在此山中》,全文圍繞“大秦帝國為何滅亡”這一議題虛擬了一場討論會,文中先后截取了賈誼《過秦論》、杜牧《阿房宮賦》、蘇洵《六國論》、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等課文片斷,讓賈誼、杜牧等人一一出場發言,通過轉述課文內容發表不同見解,最后讓孔子出場,引用蘇軾詩句收束全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孔子的發言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的觀點:過于自信,人識事物難免片面,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聽取一下別人的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篇末明志,而且與話題“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非常吻合,立意雖算不上獨特,但構思行文確實十分新穎別致。全文完全脫胎于課本,卻又能跳出課本,作者高屋建瓴從容駕馭課文材料的能力,著實令人嘆服!
大量引用課文材料,材料之間一定要有緊扣主題的聯系點,選材角度要有所變換,否則有可能陷進“掉書袋”中不可自拔。
三、直接以課文中的人物或故事為題材,借評述文中人物或故事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完成對作文題目的闡釋
如屈原的遭遇,多次被學生引入作文。2002年的《諫屈原書》、2003年的《吊屈原賦》,都在高考中獲得滿分。
《諫屈原書》采用書信體形式,作者與屈原展開了一場心靈對話。在文中,作者勸屈原不要過于執拗,一棵樹上吊死,并為他指出了三種人生方案供其選擇:一是“棄官從文”,辦補習班或寫文著書,名利雙收;二是“半官半隱”,俸祿照拿,又能盡享天倫之樂;三是“以‘油’潤官”,油滑為官,八面玲瓏,可以飛黃騰達。文章緊扣話題“心靈的選擇”,正話反說,借古人說話,抨擊當今時弊,構思可謂巧妙矣!
《吊屈原賦》圍繞楚懷王偏信兒子令尹子蘭而疏遠屈原導致身死國滅的故事情節展開議論,表達自己對作文話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的理解:情乃理之末,理為情之始,世人應當屈情從理。
2004年高考佳作《哀痛者·幸福者》,直接取材于課文《記念劉和珍君》,全文圍繞“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句話展開話題,高度評價和贊揚了劉和珍們崇高的幸福觀,切入話題(“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非常準確。
四、由課文材料引發奇思妙想,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生發開去
如各類故事新編、課文續寫改寫、人物戲說等,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有很多高考作文,單看題目就可以想象作文內容,如《阿Q新傳》、《三國演異》、《桃花源祭》、《諫父親三思疏》、《葛朗臺的來生選擇》等,都以課文為根基,又與課文內容大異其趣,旁逸斜出,別有洞天。
這類作文,須謹慎為之。雖文屬“戲說”,但不能“胡說”,奇思妙想必須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戲說”只是形式,文章往往是借題發揮,切中時弊,有其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由此可見,引進課本材料入作文,不僅有效地解決了作文材料的危機,而且加大了作文的文化含量,加深了作文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使全文詩意靈動,文采飛揚,書卷氣息沁人心脾。同時,讓課本走進作文,以讀促寫,也會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使學有所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另外,課本材料作為“共享資源”,更容易引起閱卷老師和讀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了作文的可讀性。
(李秀榮,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