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育向語文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只有我們自身不斷地深入鉆研,才能達到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需要我們注意素質教育的相關因素,探討科學合理的教法。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把握學科特色,揚長避短,構筑個性課堂。筆者以為不能忽視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工具性,是其他學科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將語文課的教學積極地與其他學科有機聯系起來,才能培養和完善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果孤立地搞語文單科教學,遲早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淖里。事實上,只有重視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溝通,才有可能解決實際操作中的問題。
1.教材中的啟示:
語文學科與哲學之間難以割裂的聯系:
a.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作者關于“游后洞”的思考和議論,隱含著內、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
b.在《察今》一文中,“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一段隱含著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即聯系的觀點;“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變……今為殤子矣。” 同樣隱含著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即發展的觀點。
c.在魯迅《拿來主義》一文,處處蘊含著辯證的否定的思想,即所謂“揚棄”的觀點。
了解及利用這一點,對指導學生寫議論文大有裨益。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念武裝起來的學生,在寫作中看問題往往全面、深刻,論證常常集中有力。
議論文寫作,往往要求學生以歷史知識為事實論據,以哲學原理為理論依據。當然,不單議論文寫作如此,記敘文寫作也不例外,作者也須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這樣立意才能高人一籌。不僅僅是“文史哲不分家”,語文與其他學科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說明文寫作,學生可以借鑒地理、生物等學科內容,學習用平實、科學、嚴謹的語言來說明事物的特征及結構。
2.高考中的啟示:
就某種角度而言,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研究的方向,在現代文閱讀命題中,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有天文、地理、生物學、教育學、考古學、音樂等,不一而足。從這里可以看出高考命題者的思路,是為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綜合性。教學僅僅圍繞教材轉是狹隘的,教學僅僅困囿于課文的條條框框里是封閉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北京四中的李家聲老師談高考現代文閱讀題應答時強調,學生對選用閱讀材料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對解題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學生閱讀范圍廣,重視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許起碼不會對陌生材料產生一種恐懼感,答題時也就沒有那么多的顧忌了。
因此,必須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路,重視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二、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是提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方面,忽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無異于扼殺學生愛美的天性,置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內核于不顧。馬克思說:“文藝是依據美的法則而創造的。”如果我們在分析課文時,忽視了文章中間蘊涵的自然美、心靈美、語言美等美的因素,那么,我們還能給學生傳授了些什么呢?
課文《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指南錄〉后序》中文天祥的人格美,《錦瑟》中意象的朦朧美,《赤壁懷古》的雄壯美,無不扣擊著學生的心扉,激發著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真正的美并不單純在于外表,而在于對自身心靈上的凈化,在于對美好事物的贊美以及領悟。為了讓學生對美有進一步的認識,我曾在課堂上專門介紹了《巴黎圣母院》中兩個不朽的美的典型——艾絲美拉達和卡西摩多,使學生對美的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某年上海高考作文,要求學生針對《十五的月亮》歌詞寫成一篇百字評論,許多考生抓耳撓腮,搜腸刮肚,倉促成文,得分率之低令語文教師為之瞠目,原因大概不能排除學生平時對美的事物缺乏敏銳的感受能力吧?“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運動員在體育場上展示體魄之美,軍事家在戰場上有智慧之美,政治家在外交場合展現言辭之美,模特在T型臺上展示體態之美,學生有朝氣之美,教師有優雅之美。美,處處皆有,關鍵是教師能否將發現美、挖掘美的方法和思路給予學生。因此,必須本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的教學原則,“在讀、寫、聽、說訓練過程中,精心地給學生提供評價美和創造美的條件”。教師可利用名言警句、音樂、繪畫、游戲、比賽等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挖掘美,感受美,鑒賞美。這樣,學生才會學得愉快,才會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三、是否采用自身個性化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探索教學方法、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吸收長處的同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特點(包括性格、氣質、興趣、閱歷等諸多因素)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即科學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這一點恰恰為個別老師所忽視。他們不根據班情、學情,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而一味迷信名家,全盤照搬名家教學模式,有的老師今天用黎世法的“六課型教學法”,明日用錢夢龍的“語文導讀法”,一時用張孝純的“一主兩翼法”,一會用山東的“訓練式教學法”,不停地變換教學方式,實際上并沒有深入鉆研其內涵,缺乏反芻的過程,只是邯鄲學步,僅得其形,未得其神,甚至喪失了自我,有照貓畫虎之嫌;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以致生吞活剝,食而不化,實際上卻產生了負效應,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反而把學生搞得一頭霧水,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就語文學科而言,許多優秀教師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人文素養高者,可從教書與育人結合方面形成特長,如遼寧的魏書生;長于理論思考者,可從思維訓練方面發揮強項,如江蘇名師蔡明;能說善演者,可從課堂教學的藝術領域形成優勢,如上海的程紅兵;善于組織活動者,可從活動教學方面探索新路,如安徽的鄧彤。只有結合自身特點,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體現自己身為語文教師的教學特點和素質。
總之,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只有端正自己的教學觀,根據學科特點不斷鉆研,勇于探索,只有把握語文特色,根據個人實際,量體裁衣,做出科學的判斷,方能構筑個性化的課堂。
(李飛武,陜西省西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