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態觀,是一種統觀了自然、社會、生命、環境、物質、文化、機體、精神的世界觀。它包括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等層面?!薄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教育生態觀,主要體現為在語文教育中強調用自然主義把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統一起來,培養學生與自然、與社會和自身生命的平衡、和諧、發展的精神,從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以達到“立人”的教育目的。
新課標生態觀的核心是養成學生平衡、和諧、發展的精神生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人與自然的親和
作為基礎性,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在新課標中主要呈現在三個層面:1.“感受·鑒賞”課程目標中,要求閱讀時“體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的感情;2.必修課的閱讀與鑒賞中,要求逐步加深對“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3.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中,指出應積極利用和開發各地區蘊藏著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對自然進行“體味”、進行“激發”,是過去“大綱”中已有的要求;逐步加深對“個人與自然關系”思考和認識,是新課標中獨有的內容,它比前者更深了一層。“體味”還在觀賞、審美層面,“思考和認識”已使審美層面立足于哲學根基之中。僅僅局限于審美層面,難免陷入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會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役使與被役使的關系。新課標的自然生態觀,體現了主體的參與性,體現了主體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追求人與大自然的生命和弦。在這里,學生與自然真正體現了審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昂恿?、雨林、曠野、冰川和所有生命種群,都是作為體驗者的一部分,我與生物圈的整個生命相連,我與所有的生命浩然同流,我沉浸于自然之中并充實著振奮的生命力,欣然享受生命創造之美的無窮喜樂。”這種主體的參與性是一種對生態系統的融入感,是產生生命共感的基礎。學會體悟萬物——對生命有一種真正的尊重。生命是可以平等對話的。人的生命活動是在自然生命之網的普遍聯系中展開的,它與各種生命之間、生命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依存、共同進化。我們不僅關注對人自身生命價值的體認和對外在自然美的發現,而且把審視的焦點集中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所產生的生態效應上。所以,注重人與自然的親和,就是關注由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而引發的一種生命共感,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新課標要求“認識社會”。必修課程要求逐步加深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和認識;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為什么要認識社會?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聯系剛剛過去的20世紀,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也許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驚心動魄、最輝煌卓越、最讓人驕傲也是最令人痛心的一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兩種不可調和的觀念對峙、東歐巨變與前蘇聯解體。戰后半個世紀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不斷變化與豐富,深刻地影響著西方哲學社會思潮的走向,也影響著東方的文化思潮,同時又為文化教育打上時代的烙印。認識社會,一個基本的切入點,是認識表現了社會的文化。文化是從根本上理解人類行為、現實與社會的重要基礎。透徹地理解文化的社會意義,方能清醒地解釋社會現象,進而發掘其內在的人文意義和思想價值觀念,從中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用以指導生活,以求人與社會的生態平衡、和諧。
“增強文化意識”,主要是通過“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來實現的。一個民族的原始——古代積淀層,是集體無意識,是民族的精神氣質,是民族的廣泛的經驗——智力的、情感的、道德的諸方面有意義的觀念框架。古代美學思想中的生態美學資源通過傳承,可化為自己的內在精神。如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出自于對宇宙創造力量的體悟、向往與皈依提出的“生生”思想,把“人與天調”作為一種精神,強調人只有達到超越世俗功利、“心齋”“坐忘”而與天地一體時,才能體悟到美。如“天人合一”自然本體意識、“親親仁民而愛物”的生態倫理觀念、“取之有度,用之以時”的生態經濟觀念,“體證生生,以宇宙生命為依歸”的生態審美觀念,等等,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皆應當被發掘、吸收,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追溯中國文化的自然精神,“增強文化意識”,就走向創建人與社會生態和諧的生態觀。“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為的是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理解或了解,從而達到了解世界,培養其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與國際社會同步、和諧、平衡發展的目的。
“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與時俱進。語文教育當生活化,生活化教學當“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勃興于20世紀60年代的當代文化研究,與傳統文化研究相比,當代文化研究是在“交叉推論的空間”中展開的,此空間處于動態的延展過程,有著包容性、開放性、變通性和跨學科特征。它更多地注重當代文化,而且貼近社會現實,關注現代生活方式,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可見,新課標的“關注當代文化生活”,是與全世界社會文化一致的發展方向。“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即包括了解身邊的生活,也包括關心國內外大事和熱點問題,還要“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展示考察成果,力求能使學生處于與當代社會和諧的生態平衡狀態。
“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以獲得生態社會學意義上的平衡。
三、個人與自身的平衡
追求個人與自身的平衡,認識自我,尊重生命,喚醒靈魂。以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為軸線,從對生命活動的審視出發,體現對人的生命的現實關注和終極關懷。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目的是“從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創造力、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育過程不僅要從外部解放成長者,而且要解放成長者內部的力量。喚醒人靈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為此,要培養精神中的感性力量,發掘靈魂的價值,保護古典的品格,促進感情成長,促進智慧成長。
首先,新課標重視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強調充實精神生活,以“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新“課標”要求:“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求得“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其次,重視情感體驗的正確導向,“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能力。 “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與文本對話,打下精神的底子。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情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積極因素,“情緒和情感,扎根于生命本能與心靈的無意識之中,是生命活力的蘊積。它自己或許是感性的、混沌的,像富含營養的沃土,卻能夠進而生長出茂盛的、明麗的作物”。狄爾泰認為,生命是一種不可抑制的永恒沖動,它處于不斷生成的流變之中,人們只能依據內在的體驗加以把握。在體驗中所體驗到的是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完美地理解生命意義的精神活動是通過心靈體驗而達到人的心靈相通,進而達到互相理解。新課標要求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正是關注了情感在學生自身的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新課標注重發展想像能力。“想像,總是被人們說成是一種能力、一種力量、一種精神活動的能量或榮格所說的‘心靈能量’”。想像是對新奇的事物的想像,想像是心靈的冒險,是人的智慧。在與文本對話發生審美觀照的同時,也當把自己的感受、想像、闡釋投入到作品之中,提高作為符號的作品之精神品位,豐富它們的精神含量。
第四,新課標注重發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傊?,新課標的生態觀旨在使學生喚醒靈魂、完善心智,建構自我,以取得個人與自身的平衡,促進生命個體的總體生成和總體升華。
四、學習規劃人生
人生是一個源于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規劃,使有涯人生與自然、社會、自我和諧共處。語文教育在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通過辨別、選擇和批判去建構某種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由現實的生活走向可能的生活。語文生態觀思考的重點還應放在推動學生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的人生能力的建設上。
首先,新課標強調 “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結合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梆B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次,新課標強調 “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霸谡Z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新課標注重了必修課和選修課的結合。選課既是為了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要,也是為了鍛煉他們 “學習自我規劃”。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目標的前提下,關注學生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或側重于應用性目標,或側重于審美性目標,或側重于探究性目標,并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學生的特長和個性發展目標。
第三,新課標注重實踐性。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超越,人的社會實踐把自然的規律納入了人的目的的軌道,從而體現了人的創造的自由。語文教育從教科書的編寫到課程實施,都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傅麗霞,山東泰山學院中文系;張興華,山東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