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結尾很是難寫。收束得好,即具畫龍點睛之妙;反之,便有畫蛇添足之嫌。余秋雨作為散文大家,文章結尾多種多樣,且獨具特色,喜怒哀樂的情感常在點睛中得到升華。這里只列舉并賞析三種結尾方式。
一、想象豐富型
先看余秋雨的《白發蘇州》:
于是,蘇州,背負著種種罪名,默默地端坐著,迎來送往,安分度日。卻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領受那份王氣。反正已經老了,去吃那種追隨之苦作甚?
這完全是一段想象性的人格化結尾。反問句“反正已經老了,去吃那種追隨之苦作甚?”又一次扣住了題目,使首尾渾然一體。細細品味,此句頗有點王婆賣瓜的驕傲口吻,暗示了蘇州自有別人八輩子都學不到、趕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語言亦莊亦諧,讀來回腸蕩氣,令人拍案叫絕。
再看《羅馬假日》的第一部分,這部分是篇能獨立成章的精致散文。一開始,作家層層鋪墊,讓羅馬款款而出,然后詮釋了羅馬的偉大,最后得出了結論:“因此,羅馬的偉大是一種永恒的典范。”寫到這里,本來可以結束了,但作家意猶未盡,又補上想象性的一筆:“歐洲其他城市的歷代設計者,連夢中都有一個影影綽綽的羅馬。”是呀,“連夢中都有”,羅馬在歐洲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羅馬的偉大,也就當之無愧了,羅馬的典范,便成了一種永恒的存在。作家對羅馬的感情也就在這樣的結尾中和盤托出。
虧得余秋雨,想出恁地一個好句來結尾,直讓讀者掩卷之后去認真地思索,去無盡地回味。
二、抒情議論型
且看《只因它特別忠厚》。
作為文化學者,作者來到歐洲西班牙斗牛場,雖沒看到驚險的血淋淋的斗牛場面,卻看到了場外那些著名斗牛士的雕塑。他就有了不平,認為“牛從來不與人為敵,還勤勤懇懇地提供了最徹底的服務”,“直到最后還被人吃掉,這大概是世間最不公平的事”。這樣的忘恩負義也罷,卻又偏要造個斗牛場,“極力營造殺死它的借口”。更有甚者,“又聚集起那么多人起哄,用陣陣掌聲呼喊來掩蓋血腥陰謀”。
于是,作者這樣結尾:
有人辯解,說這是一種剝除了道義邏輯的生命力比賽,不該苛求。
要比賽生命力為什么不去找更為雄健的獅子老虎?專門與牛過不去,只因它特別忠厚。
讀者幾乎可以從文字中感覺到作家溢于言表的激憤之情。兩句對話,一句反駁,何其有力。在特別忠厚的牛面前充什么英雄,有本事去找獅子老虎呀!這樣的結尾,既有不要再進行這樣殘忍屠殺的急切愿望,又對牛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現了強烈的同情,同時也有力地批判了為斗牛士辯解的人。多種感情交織,使主題突現,結尾更顯力度。
再看《道士塔》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寫到在莫高窟發現了稀世珍寶,而中國官員全然沒有下定決心把祖國的遺產好好保護一下,形成一張最最基本的保護網,致使那些遠在幾千里外幾萬里外的外國貪婪者們,不惜血本不惜生命,跋涉千萬里前來掠奪這些本不屬于他們的東西。而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只要小有好處,就把珍藏的寶物拱手送人。強烈的對比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不僅是讀者,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寫到這兒,當然憤慨了,激怒了,他痛心疾首、義憤填膺:“我好恨!”
好一個“我好恨”!三個字單獨成行,力透紙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為了幾塊銀元而拱手送寶,恨中國官員目光短淺,恨外國冒險家廉價掠奪我國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幾百年……雖然恨的內容作家并沒有直接寫出,但這些弦外之音的對比,讀者是能透徹地體悟到的。這樣的結尾留給讀者的不僅是豐富的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作家無奈的悲愴中噴涌的愛國激情。
三、富含哲理型
且看《為自己減刑》。
文章分析了人類的監獄有兩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有人能夠在有形的監獄中,即“不自由中尋找自由”,而人世間“把自己關進心造的監獄里”的人卻不少,這就是“在自由中設置不自由”。作家重點闡釋了“心造的監獄”,最后這樣收尾:“舒一舒眉,為自己減刑吧。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恢復自由?”
結尾點化迷津:人生應以樂觀的精神,開闊的胸襟,面對一切坎坷,獲得自我解放。只要“舒一舒眉”,就能從心造的監獄中自我釋放出來,于人于己,均有裨益,何樂而不為?文章至此本可以結束,但破空神來一句“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恢復自由?”語言富含哲理,警鐘再次長鳴,讓讀者掩卷思索兀,自震驚不已贊嘆不已。原來“減刑”如此簡單!
再來看《廢墟》的結尾:
現代,不僅僅是一截時間。現代是寬容,現代是氣度,現代是遼闊,現代是浩瀚。
我們,挾帶著廢墟走向現代。
文章從詛咒廢墟又寄情廢墟起筆,層層遞進至廢墟的修繕和重建,剖析廢墟與中國歷史、中國民族心理的關系,最后以挾帶著廢墟走向歷史的今天束尾,從以上兩節可以看出,哲理性極強的結尾語言構成了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呈現一種峭拔上升的力度美,富有張力的文字留下的生命氣韻給讀者自我反思的余地。而這些,全都是作家對廢墟獨特思考的情感宣泄。
(張 燕 韓金保,江蘇省通州市興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