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來是一件愉快的、有魅力的事。如同小孩子信筆涂鴉,樂在其中。你可以給思想插上想像的翅膀,任意縱橫馳騁:你可以驅譴筆下的方塊字,一如指揮著千軍萬馬,南征北戰、攻城略地;你可以揮灑才情,盡情暢想、傾訴、贊美、鞭撻、回味。但事實卻是,中學生每臨作文課常常愁眉不展,疾首蹙額,如臨深淵,如坐針氈。何以如此?經調查,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腹中空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命題權不在自己手中,所寫非所愿(非所愛甚至非所知);三、訓練過程機械單調。草率的命題、倉促的訓練、放之全班而基本準確的評語、泛泛的講評等等;四、寫作模式的呆板,有適當的模式固然利于學生迅速上路,但模式化則不好。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學生不愛作文,根源卻在老師,更準確地說則源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即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本位、學生末位。不驅除這種舊的觀念,要改變教師教得累、學生寫得苦的局面便無從談起。
2004年開始實施的新的課程標準為我們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即人本教育——一切教學活動必須著眼于人的成長和發展,教育必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在教學方法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理念是抽象的,它不會直接變成教育成果,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盡可能地找到一種與之相契合的作文訓練模式。我以為它就是隨筆的寫作。
隨筆是一種短小活潑的文體,它語言質樸,不拘體例,常常將“閑談”性、知識性、趣味性和作者的氣質、個性結合起來,是現代散文的一個特殊品種。
隨筆之“隨”是隨意——意到筆隨,有感即發,言盡而止;是隨時隨地——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無時無處不可寫;是隨形——無篇幅、體裁之制約。這完全是一種自主、自由的寫作形式,能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非常契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曾有人說,隨筆寫作就如同潑灑心之泉水,舀出的越多,泉涌的越旺。正如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所言:“生活是寫作之源,寫作是生活之翼。”學生有了感想便想訴諸文字,時間長了慢慢就會養成觀察揣摩的好習慣。這樣就有了源頭活水。同時,寫作中常常會遇到言不及義或難于描摹之處,學生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向課文學習,向各種名篇佳作學習,日久天長,一個個都會變成能做出可口飯菜的“巧婦”了。
盡管隨筆這種訓練方式有諸多優點,但如果老師放任自流,時間久了,學生也會陷入平淡寡味之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所以,老師還必須經常添“幾把火”。
第一,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生的習作雖然幼稚,但畢竟出自性靈,自然有其可愛之處。老師要設身處地地揣摩、體味,適時地加以鼓勵引導。
第二,有一雙隨時記錄的快手。每當批閱學生的隨筆發現美妙處、驚喜處,應及時標出;并把批閱時的感受記錄下來,作為評講的第一手材料。如果發現不適當的想法或不準確的文字,也要及地加以糾正,或者推薦相關文章供他們學習借鑒。
第三,有一張善于表揚的巧嘴。發現妙文佳句,要大張旗鼓地讀給全班同學聽。這樣既可以讓寫得好的學生有一種成就感,也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有一顆熱心腸。要多與學生談心交流,經常給學生提出發自內心的期許,讓他們有目標、有奔頭。
古語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筆亦然。意到筆隨,輕靈自如,本是隨筆的靈魂。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隨意和輕靈,必然會走向事情的反面。所以,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務必做到隨意但不任意、隨形但不亂形、隨時隨地但要有計劃有步驟。隨筆寫到一定數量,必然有一個文體規范、思想深化、水平提高的問題。1.對于那些內容充實情真意切的文字,可以采取改寫修飾的辦法使之結構更完整,文體更鮮明,特色更突出。2.選取內容密切相關的篇章整合成一體。比如,可能有很多文字寫到家人,在此基礎上歸納整理成一篇長文《我的家》。3.找出反映某一人生階段的感悟的文字,再予以充實提高,可形成一篇文章,如:《走過高二》、《我的少年時光》、《高考日記》等等。由此,可以清晰地窺見自己的心靈軌跡。
經過這樣一個由零散到系統,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內涵,由任意到規范,由混沌到自覺的過程,學生的認識得到深化,文體意識增強,表達技巧提高,寫作水平自然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也正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目的之所在。
(李繼峰,山東省曲阜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