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學習經濟”的時代。當時代要求人與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諧共處的時候,當時代要求學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歸并與“大眾文化”融合的時候,當時代要求人格整體發展的時候,現代教育中教與學關系的改革就成為必然。
一、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個體處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可以被文化環境激活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品”。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潛能,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智力的差異。
多元智力理論強調在可能的范圍內,教育教學應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教師應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背景、興趣愛好、學習強項等,從而確定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促使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們在教與學關系的變革方面提供了新支點、新依據、新視角和新參考。
二、多元智力理論下的教學關系
過去的教學或旨在培養“理性的人”,或旨在培養“民主社會的公民”,或旨在培養“智力的卓越性”,在一定意義上這些都是殘缺的教學。多元智力理論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個性健全的人。從多元智力理論出發,我們應對教與學的關系進行創新審視,并進行相應的變革。
(一)師生關系,強調尊重和贊賞
在教學中,教師是“教”的實施者,這使教師角色與教學的其他要素聯系最緊密、最直接,并成為要素之間的關鍵紐帶。與“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角色不同的是,信息社會中教師的角色將是:智力開發、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情感文化價值的體現者;教育對象發展可能性、選擇性、可變性的調控者。在開放的教育理念下,教師還是學習者知識學習的提供者、引導者和傳授者,表現為他們對學習者選擇、掌握、支配及拒絕知識的教育和引導。
在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1.贊賞每一位學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2.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3.贊賞每—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4.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
(二)教與學的關系,強調體驗和引導
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既含學習方法方面,又含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引導是一種啟迪:啟迪學生在迷路的時候,自己主動尋找方向、辨明方向;引導是一種激勵:激勵學生在畏難之際,主動煥發內在的精神動力,積極向上攀登。
學的本質在于體驗。體驗是理性與感性的結,離開了學生生活,體驗就無法生成,如果理性的知識傳授得不到學生個體經驗的認同,或絲毫不能激活個體積淀的經驗,那么,知識的種子就不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開花、結果。因此,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不能分離,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
三、主體之間,強調合作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與學的兩極是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師生。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與學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師生關系是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在教學中,師生間要進行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顯,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總之,依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智力潛能,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風格,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智力的差異,教與學的起點就是如何使學生變得聰明,在哪個方面變得聰明。從理論上講,所有的個人不可能在單一的智力方面得到有效的表現;從實踐上講,任何一種相同的教育方法最多只能讓某一小部分學生受益。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就是教與學變革的目標所在。
(于保泉 魏克芹,山東省東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