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非常關注審美教育,重視學生審美情趣、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在中學,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文學作品的教學是主渠道,而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語言教學又是一重要內容,是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新課標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如何通過文學作品的語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想就這個問題做一下探討。
一、文學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
文學語言的教學是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文學教學的第一環節。語言是作者思想表達的外衣,是讀者感受作品內容的媒介,只有重視文學語言的品味揣摩,才能更好地感知作品內容,欣賞作品蘊涵的內在美。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感受文學語言的魅力,從而影響了文學鑒賞的整體效果。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
其一,文學觀念落后。當前教師采用的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學觀念,品味語言時,停留在“準確”、“生動”、“形象”的泛泛而談,許多新的文學觀念沒有被吸納進來。比如教師通常問:某某詞用得好不好?學生答:好。教師問:好在哪里?學生答:用得準確、生動、形象。這種教學過程并沒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學語言的魅力所在。
其二,切入視角偏差。確切地講,是從知識的視角切入進行理性地分析或學習,忽略了語言的審美價值,只注意了語言學的知識。比如許多教師的做法是,教師問:這段話運用了那些修辭?學生答:比喻、擬人、夸張……教師問:運用這些修辭有什么好處?學生答:形象、生動。結果是學生學會了有關修辭的知識,知道了運用修辭的好處,但并沒有經歷審美活動,沒有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其三,教學方法僵化。對于語言的品味教師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方法,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評學生記,忽略學生的主體感受,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煩瑣分析。這種缺乏美感的機械教學,學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談何審美情趣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文學語言教學的建議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試提出以下建議。
(一)吸納新的文學觀念
1.可以根據文學語言“陌生化”的觀點,給學生講講文學作品的語言和一般文章或日常用語之間的區別,讓學生明確意識到文學語言的特殊用法,掌握文學語言的奧妙所在。
上個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提出了文學語言“陌生化”的理論。他們認為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的差異在于文學語言的“陌生化”,日常語言是無意識發出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感受不出他們的特別,而文學語言則是運用特殊的技巧說出日常語言中沒有的詞匯、沒有的甚至是日常被認為錯誤的句式,這種對普通語言的扭曲或陌生化,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覺,增加了我們對它的感知難度,從而延長了感知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恰恰就是欣賞的目的、審美的目的。特別是詩歌語言具有強烈的陌生化效果。比如岑參的名句“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然”和“客夢”、“搗”和“鄉愁”之間的搭配在日常用語中被認為是錯誤的,然而在詩歌中卻是允許的,而且獲得了常規語言無法企及的美學效果,“然”即“燃”,寫出了客夢的煎熬,表達了強烈的羈旅愁緒與急切的思家之情。再如杜甫有兩句詩“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種句式在日常語言中是沒有的,而且按照一般句法規則來讀也是不可理解的。但這種倒置的句式在詩中不僅允許,而且還成為具有特殊表現效果的佳句。
2.可以用細讀法的觀點給學生講講字詞在上下文中所表達的意義和它的詞典意義的差別,讓學生體味文學詞語的表現力或張力。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評派認為,科學的語言意義是單純的明確的,要求不產生歧義。而文學語言的意義是復合的含混的,但這種含混不是缺點,反倒是文學語言的特殊魅力,是一種美。因此只有通過細讀才能領會文學語言豐富而復雜的意義。比如詩歌的語言是文學語言中最為凝練優美的,字字句句都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匠心獨運的,只有細細品讀方可領略真詮。宋祁《玉樓春》中有個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僅僅用其詞典意義很難詮釋清楚,曾惹得歷代詩評家們反復把玩,然而即使名家也不能盡言其妙,王國維也只評道“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僅此而已??梢?,文學語言的模糊、不可言傳也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其復雜而微妙的意蘊需要細細揣摩方有可能心領神會。即使一些看似簡單的詩篇,細讀之后也大有文章。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種句子純用白描手法,十分通俗質樸,看似很容易理解,但細讀之后就會發現其深層意蘊卻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為何“不相識”?為何稱“客”?究竟從“何處來”?為何而來?兒童“笑問”,“客”會作何答?只有詳細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性情品質,才能理解原來詩人是以平淡之語舉重若輕地表達思鄉之情與滄桑之感。
另外,文學語言有時運用隱喻、象征、反諷等修辭。要對語義細加辨析,才能領會語言在語言環境里的特殊意味和感情色彩,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語言的獨特使用方法所帶來的獨特魅力,不再舉例贅述。
(二)轉變舊的教學方式
這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視角。所謂的轉變視角就是要由知識本位轉向以審美的視角來觀照語言,著眼點放在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和審美情操的培養上。目前的語言教學中還過多地重視語言的實用性,大多從語言知識的角度切入進行理性分析,較少注意語言的審美特性,使得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大量流失,這也是學生對語文難以產生興趣的重要原因。文學語言的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來觀照語言,將品味語言美視作一種藝術活動,將其提高到藝術享受的高度,這是品位語言的前提和出發點,下面重點談談具體的教學方法。
1.重視誦讀。誦讀是學生感受語言之美的基礎,優秀的文學作品大都語言優美,特別是詩歌、散文的語言,講究對仗,音韻和諧,誦讀是對語言美最直接最真切的最初的感受,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思想感情、感受意蘊的有效途徑。所以要引導學生以美好的情懷、用優美的聲調、有感情地去反復誦讀。比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其語言形式的美不是教師的講解可以代勞的,必須讓學習主體反復誦讀,方可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2.輔以聯想和想象。文學語言表意的豐富性、含混性、多意性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去完成。想象可以幫助學生去體會語言的豐富內涵,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段落,學習時要引導學生想象情景,特別注意描寫父親幾個動作的動詞,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精彩,進而體會父子之間真摯的感情。再如朱自清的《春》中有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教學時應先引導學生想象情景,然后再讓學生說說“偷偷地”和“鉆”運用的好處。
3.適度的點撥和分析。品味語言是一個鑒賞過程,鑒賞首先是感性活動,是主體發現美、感受美的過程。然而,要想學生的鑒賞能力有所提高,僅僅靠他們的感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在學生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給以適度的點撥,因為學生的鑒賞水平畢竟有限,教師的點撥會給學生豁然開朗之感,有利于鑒賞能力的提高。
總之,誦讀是基礎,想象是途徑,點撥是關鍵。教師應以學生的主體感受為基礎,讓學生充分自讀感受,借助聯想和想象自主咀嚼揣摩,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體驗,避免煩瑣分析。當然,教師的講解和點撥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點撥的火候和講解的方式。
三、教師自身要提高文學修養
除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本身文學修養不高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根本性問題。而文學修養不高不是個別現象,在教師中帶有相當的普遍性。近一二十年以來,由于過于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再加上應試的影響,廣大師生過于追求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導致文學修養長期不被重視,教師文學修養不高也就在所難免。教師缺乏審美情趣,缺乏應有的文學理論知識,不具備文學鑒賞的基本能力,教學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僅靠教學方式和技巧,怎么能教出文學作品的韻味呢?教學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審美情趣、鑒賞能力的培養自然也就成為一句空談。所以,當務之急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教師提高文學修養途徑有二,一是認真學習一些必要的文學理論知識,二是閱讀一定數量的中外名著。文學情趣的培養、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長期堅持不懈。教師一旦具有了較好的文學修養,教學自然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教學中再注意探討文學教學規律,講究合乎文學教學規律的方法,這樣文學語言的教學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車延霞,山東棗莊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