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散文《雪》,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和多樣的表現手法描寫了江南、朔北兩種雪景,全文不足700字,卻給我們呈現了清新艷麗、凜冽蒼茫兩種境界。文章飽含著作者的感情,體現著他的精神。
作者描寫江南的雪色,運用比喻聯想等手法,重在表現描寫對象的情景和色澤: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雪景孕育春光,少年青春隱現。江南的雪景恰似一個青春將臨的少年,少年隱現著青春的風采,雪即是他那透著光澤飽含健康的皮膚。這一比喻抓住二者飽含生機的相似處,將景比人,想象新奇?!半[約”一詞,本意是朦朧不清,這兒形容詞作動詞,為“隱現”。“消息”此處作青春乍萌的信息。這兩處用詞,體現魯迅先生用語簡勁生動的特點。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p>
一連串清脆而有韻致的句子,描繪了這樣一幅清新艷麗的“冬花雪野圖”:山茶花鮮紅而怒放,梅花的“白中隱青”是極富生命力的色彩,半開半含的臘梅深黃而潤澤,更配上雪下面“冷綠的雜草”(寒冷中蜷縮的草兒綠意更深):花兒或大朵開放綠葉葳蕤,或根枝虬勁星星點點,記憶中“似乎還有蜜蜂嗡嗡的鬧著”,畫面更加美好而安逸。本段的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滿懷眷戀。
然而,20世紀初的中國風雨如磐,一大批有志之士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先生早在1903年,他22歲時就寫下立志報國的詩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并且在彼時就將自己的職業(yè)選擇與強國責任聯系起來。他注定不會安逸,而要象北方的雪花一樣,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斗爭生存。為著記憶中故鄉(xiāng)那美好的景致,他終生實踐著自己的誓言。
作者描寫北方的雪花,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重在表現雪孤獨而勇敢,堅毅而忘我的精神。
“他們永遠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每一顆都是獨立的,決不互相依附粘著,毫無牽連羈絆,正如作者本人獨立世間的品格。
雪花“象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的閃爍”。
一個不太可能的聯系,一個語出天外的比喻,將雪霧比“火焰”,取二者騰飛向上的相似,也是作者斗爭熱情的呈現。雪花飛旋的姿態(tài)象燃燒的火一樣,漫天遍野,爭相向上,集結有力,向宇宙發(fā)散著斗志與能量。在紛紛揚揚中,雪已是令天地動容的斗士。它的斗爭是成功的,它使天旋地轉,使世界充塞著革命的意志。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的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作者把雪比作“雨的精魂”,如石破天驚,雨亦有魂,因為雨以潤澤萬物為使命,雪是雨的精粹和魂靈,因而它是奉獻、犧牲與愛的結晶。
廣袤凜冽的天宇間,雪花“閃閃的旋轉升騰”。天籟裊裊,我們領略雪花視艱苦如無物的瀟灑,領略它高亢而清爽、自由而快樂的情態(tài)。這是已經歷過生死的精靈在天宇間自由的舞蹈,是充滿信心的戰(zhàn)士展現生命的價值,是作者的精神化作雪花在舞蹈。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p>
文末結語有力,點明主旨?!肮陋毜难?,雪不孤獨人孤獨,“孤獨”一詞是作者移情于物的表現,是他當時心境和生活狀態(tài)的呈現,也是他在堅守信念的斗爭中一貫的遭遇與性格。妻子有名無實,難以溝通;兄弟相伴多年,一朝反目;文化戰(zhàn)場上又形單影只,無從依傍。本段在不足200字的空間內,蘊含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和難以忍受的痛苦。其情也真,凄惻動人;其情也勁,感人至深。
但是,何懼天凜冽,我自獨往來。飛旋的雪花寄托著作者無畏孤獨更無懼犧牲的情懷。我們好象看到那個“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魯迅《題〈彷徨〉》)的身影,好象感受到那“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無題》)的胸懷與抱負。
文章語言簡潔凝煉,造境生動。慷慨文章,斗士精神。文章中那種無所畏懼、勇于斗爭、甘于奉獻的精神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后人不斷的追求與進步,《雪》文也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黃玲玲,山東兗州礦物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