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方式的轉變問題
新課程揭示了教師角色在三個方面的轉變:(1)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知識傳授者的變化;(2)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3)教師成為研究者。這樣,原來的教學方式明顯不能再滿足現在的教學需要,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隨之轉變。可我們的部分教師卻簡單地認為,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是由原來的教師講變為學生說,原來該分析講解的內容,統統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查資料,課堂上不過是提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討論而已,然后大家對答案,如果答案與教參不符,再進行引導,讓學生答出教參上的答案即可。殊不知,這樣的教法,其實是穿新鞋走老路,性質仍是一樣的。
(一)部分教師只是很膚淺地理解新課標,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反思,造成了對新課程理念的不解、淺解與誤解。(二)部分教師固守著自己的“責任田”,抱殘守缺。他們擔心轉變了教學方式會教不好,擔心學生考不出好成績,總覺得如果不按教參上的答案就不正確,知識不講就放心不下,心里不踏實。(三)部分教師倉促上馬,對以前的一些名家知之甚少,有些理論一知半解,腹中空空,心中無底,根本不知從何做起。
曾有專家指出,課改課堂不是表演課,不是換一下形式就叫做課改。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應從本校本班的實際出發,應該引導學生全體參與,讓學生樂學愛學。
二、新課程對學生的評價問題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學生的個性差異,應創設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我們有些教師卻誤解為:要尊重學生,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就是不管學生如何回答,一概地進行肯定和表揚。新課程要求在問題的探討上,教師要時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觀點,要支持學生在現在的答案之外探尋“新事物”的嘗試,但并不是不管青紅皂白,只要學生懂得說、肯開口就一概地肯定。而且有些問題的答案是有一定的客觀標準的,一就一,二就二,學生答錯了,就得直接給他指出來。再說,如果現在的學生連一句“你錯了”、“你不對”都承受不起的話,那么將來又如何去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競爭呢?一味地遷就學生、放任自流還有可能使學生滋生驕傲甚至自以為是的情緒。由此可見,表面看來似乎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實際上卻使學生變得驕傲自大、是非不分,削弱了學生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所以,我覺得在評價學生的問題上,應該是盡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但不能去遷就,不能放任自流、信馬由韁。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
曾經有位家長這樣問我:“聽說你們學校在進行新課程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了新課改學生就不用做作業了?”我問其原因,他說他的兒子一天到晚除了上課,其余時間都在玩,叫他做作業,兒子總回答:“我們學校進行新課程改革,沒有作業”。他說他搞不懂,小學時,他兒子很自覺,一回家,要先完成作業再去玩,可現在從未見他兒子寫過字,為此十分擔心。在新課程改革中的確出現了此類的怪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師對新課程不理解。早在提出“減負”時,就有教師簡單地認為“減負”就是不用布置作業,課改在“減負”之后,那就更不應該布置作業了。其實學生做作業就像運動員進行訓練一樣,如果不訓練,一下子叫他去奪冠軍,那是不可能做到的,關鍵是訓練時一定要找準方法。教師布置作業應該像指導運動員訓練一樣,適當布置一些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的作業,而不應錯誤地認為作業越少越好,或簡單地認為“減負”和新課改就是不布置作業。
四、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問題
毋庸置疑,影響新課程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真正把課程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還是教學一線的教師。因而,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新課程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對于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而言,要他們一下子舍棄自己原有的經驗,重新去探索一套適合新課程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個過程是痛苦而又艱難的,但這就猶如新生兒總要面對陣痛一樣,啼哭過后總是要成長的。這不僅是改變,更重要的是重組與創新。但要真正進行重組與創新,僅僅聽幾次講座,參加幾次新課程培訓,就能夠解決問題嗎?要想真正轉變觀念,教師的知識、思想、理論儲備都必須進一步提高。而在新課改過程中,有些教師連新課改的基本理念都還沒徹底弄通就匆忙上陣,投身到轟轟烈烈的課改大潮中了。我們的教師如果對新課程似懂非懂甚至理解錯誤,就有可能把新課程嫁接到陳腐的應試教育上而生出一個怪胎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報刊雜志和網絡,不斷學習,對新課程進行理解、消化、吸收,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效果。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新課程改革更是如此。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我們應該對它有一個全面的、清醒的認識,突破原來的框框,使新課程改革得以真正地實施;在工作中不斷地進行實踐與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總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何忠明,甘肅省通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