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包括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要解讀文章,一要理解其思想內容,即文章的思想內涵和材料;二要了解其表現形式,即文章的語言表達及結構特色。縱覽語文教學名家的經驗之談,可以得出:文章解讀并無定法,但無定之中有“一定”。方法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高明的語文教師能夠做到隨手拈來,獨具匠心,好像是全無設計,但卻都是厚積薄發,源于長期的語文教學經驗的積累,源于對語文教學規律的靈活變通和機智運用,正所謂先規矩而后才能方圓。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指做人應有的境界,真正的好的語文教學,也應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這“隨心所欲”的境界,就是“活”。呂淑湘先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方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方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語文教學貴在激活教法,講究課堂機智,講究靈活多變,使語文教學靈感四射,精彩紛呈,正像英特爾公司的總裁葛洛夫所說的:“永遠不變的是變化”,語文教學也應如此。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前提是能夠掌握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了解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規律這方法,就是“矩”。本文試著從語文閱讀教學的“無定之中的一定”,來闡述一下文章解讀的幾種行之有效的常規方法。
一、抓題目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主題和表現主題的材料。擬定標題一般要從這兩方面入手:一是揭示主題的標題,二是揭示材料的標題。另外,有些文章的標題賦予了強烈的主觀感情,如用象征語,間接地表現主旨;用提示語發問,以引起人們的深思與注意,等等。對標題進行分析、改造、加工,在題目上做文章,也是打開理解課文大門的一把鑰匙。
1.解析法,抓住重點字詞剖析。《白楊禮贊》、《瑣憶》、《多收了三五斗》、《傷仲永》,可以抓住題眼,重點理解“禮”、“瑣”、“多”、“傷”。
2.重擬法,由老師或學生另擬標題,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評價說明優劣高下,以此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另擬成《窮人和富人》,《哈佛爾一家》,《我們一家人》,《遭遇》;《二六七號牢房》,可以讓學生加上修飾成分,自己擬定標題:《狹小窒息的牢房》,《關得住肉體關不住靈魂的牢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以重擬成《風雪之夜山神廟里殺敵報仇》。例如,寧鴻彬在講授《七根火柴》時,故意將標題寫成《六根火柴》,并說:“假如有一座紅軍博物館,展臺上擺放著六根火柴,你能以講解員的身份,根據課文內容,介紹這六根火柴的來歷嗎?”當學生指出是六根火柴時,寧鴻彬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為什么變成六根火柴呢? 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了什么作用?”這樣妙改標題,欲擒故縱,既強化了關鍵詞語,又讓學生興趣盎然。例如,將《論雷峰塔的倒掉》,改成《記雷峰塔的倒掉》;將《周總理,你在哪里?》中的“你”,改成“您”;將《多收了三五斗》標題中的“多”改成“少”。學生在比較中,鑒別優劣高下,從而理解作者所擬標題的深意所在。
3.加上副標題,如《皇帝的新裝》——一個××樣的皇帝,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比如《一個愛穿新衣服的皇帝》,《一個自以為是的皇帝》,《一個愚蠢的皇帝》等等,通過學生回答,可以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4.質疑法(提問法),教師可以就標題提出問題,或高屋建瓴,或一語中的,或引發深思,都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大自然的語言》,教師提問:“大自然會說話嗎?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呢?”,再如《死海不死》,可以提問:“它為什么會被稱為死海?死海為什么又不死呢?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高中課本選編的巴金的《燈》,一位教師這樣設問:“人們為什么要發明燈?”學生回答:“驅散黑暗”。教師又問:“黑暗是指什么?”學生回答:“夜晚的黑。”教師又問:“有沒有另外一種黑暗呢?”學生想了半天,教師提示:“比如陰暗,暗無天日。”學生豁然開朗,聯想到悲觀喪氣,厭世絕望,心灰意冷,回答:“心靈,內心的黑暗。”教師進一步啟發:“那么,請大家猜想一下,巴金的‘燈’指的是什么?它要照亮什么?”……教師的步步設問,讓學生進行了一場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而這種形而上的思考,更有助于把握住文章的精神內涵。
二、抓重點 理解文章要找對“準星”,這樣才能百發百中。這“準星”就是文章的重點和關鍵。理解了重點部分,其他部分就可以高屋建瓴,迎刃而解,甚至可以淡化處理,可以不求甚解。抓住重點解讀文章,可以說是理解文章的萬能鑰匙。例如,理解記敘文,人物和事件是重點。記人為主的,就要看記了幾個人,主人公是誰,主人公是什么性格特征;敘事為主的,要了解記的是什么事,其來龍去脈,何因何果;當然,解讀記敘文,理解其思想內涵也很重要。議論文就應抓住中心論點,以及中心論點下面的各個分論點。
抓重點,就要鎖住關鍵詞,找出中心句,抓住重要語段,這樣理解文章往往是取其大概,舍形取神,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方法,往往用于初讀時的整體感知課文,精讀之后的歸納總結課文。例如,警句可以說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理解了幾句警世名言,也就大致理解了文章的精華,這種方法,初看似乎過于功利,實際上用于初讀時的整體感知,精讀之后的歸納總結,比較合適,比較易于宏觀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讀古文時,尤為合適。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記住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抓住了主旨,理解并背誦:“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這一寫景名段,完成了對語言的鑒賞與積累,其他部分大可不求甚解。江蘇教育出版社新編課本《語文》(九年級下冊),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后的探究練習四,要求背誦兩篇課文,我覺得對于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但似乎有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之嫌。只要背誦:“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身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對課文的理解就抓住了重點,而對于那些艱澀古奧的語句,盡可以不求甚解,能通讀一遍就算完成。 理解重點句,是理解文章的捷徑,并不意味著其他部分都可一略而過。如唐弢先生的《瑣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一句高度概括了魯迅先生的人格,也統領了全文的內容。雖然理解了它,便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但只有細細地體味其他七件小事,學生才會真正領悟到魯迅這種愛憎分明的情感;只有對七件小事咀嚼分析,才能真正懂得魯迅先生的為人。
對于一些實用文體,理解的重點就是文體模式,即文章的結構章法。寧鴻彬主講新聞《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只用了三個步驟,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步,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新聞的內容?(標題),第二步誰能用一段話來概括這篇新聞的內容?(導語),第三步,誰能用幾段話來概括這篇新聞的內容?(主體),這三個問題明白了,就理解了新聞的結構。
三、抓聯系 教讀某一篇課文時,教師應展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聯想,找出聯系點,打通理解文章的血脈和關節。如初中選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可以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來理解人物形象,熟悉故事情節。鄭屠戶對金翠蓮,是一占、二棄、三詐;魯提轄對金家父女,是一問、二贈、三救;魯提轄對鄭屠戶,是一嘲耍、二揭露、三痛打;鄭屠戶對魯提轄,是一順從、二拼命、三求饒。從對比中,可以看出魯智深與鄭屠戶的不同性格,一個是愛憎分明,疾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漢,一個是恃強凌弱、欺壓良善的潑皮無賴。
鑒于學生的閱歷不足,經驗有限,體驗不深,往往對有些文章理解起來有障礙。如果能適當聯系生活,可以收到點石成金的效果,正像美國的愛默生所說:“我們讀書時,要把自己的生活當成正文,把書籍當做注解。”“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把學習語文同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文章中尋找自己的影子,通過生活來喚醒他們的感覺體驗,就可以激活并拓展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領悟生活的內涵、人生的真諦。例如,講解《背影》、《散步》,可以讓每個學生講述或描寫身邊的親情;講《這不是一顆流星》與《羚羊木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初一課本),可以讓學生講述與父母的隔閡與代溝;教讀《我的叔叔于勒》,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人與人之間這種金錢關系,了解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古代蘇秦的故事,蘇秦落魄時,家里人側目視之,而他得志時,家里人則對他畢恭畢敬。也可以聯想到《范進中舉》,范進中舉前后,周圍人對他的態度,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戶的前后不同表現。或者講一講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看到的、聽到的“于勒們”的遭遇。讓學生明白,古今中外,人們之間都可能會有這樣一種關系——虛情假意;人性之中,都可能會有這樣一種弱點——趨炎附勢。
另外,課文之間也有諸多的聯系,比如,同一題材和體裁,主題挖掘有深有淺,寫作風格可能大異其趣,這些都可在聯系中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鑒別和欣賞能力。比如,高中階段,讀魯迅的《藥》、《祝福》、《拿來主義》等作品,由于初中階段對魯迅及作品已有初步了解,孤立地講可能效果一般。可以把他的作品串聯起來講解,甚至還可以開一個魯迅及其作品專題講座,把學生已有的對魯迅及其作品的回憶激活,從而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魯迅及作品。比如從《<吶喊>自序》,了解它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演變;從他的雜文與小說,《故鄉》、《狂人日記》、《藥》等等,可以看出他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的深邃的思想和銳利的眼光;從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風箏》、《為了忘卻的記念》、《記念劉和珍君》以及唐弢先生的《瑣憶》,可以讓學生走近魯迅先生的童年,了解他對老師的懷念,對弟弟的愧疚,對朋友的同情與愛,對青年的扶助和激勵,了解他俠骨中柔情的一面。通過如此的重新盤點與介紹,使學生既了解了文學中的魯迅,又讓學生了解了生活中的魯迅,魯迅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莫測高深的偉大的作家,而是一個平易親切、幽默風趣、可親可近的長者,學生更容易走進作品,走近魯迅。
四、抓因果 事物之間有時有因果聯系,在剖析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可以由因尋果,或由果溯因。因果關系也非常復雜,有時一因一果,有時多因一果,有時一因多果,有時多因多果。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由果溯因,探尋事件背后深在的原因,是揭示文章主旨,領悟作者深意的一個重要捷徑。
如教讀魯迅的《藥》,小說兩個事件交織,明線是華老栓為華小栓去買人血饅頭回來治病,結果小栓的病也沒有治好;暗線交待夏瑜被殺,鮮血被做成人血饅頭出賣。兩件事好像沒有必然的聯系,但由果溯因地深究起來,夏瑜為何被殺,一方面由于革命者沒有廣泛發動群眾,孤軍奮戰;另一方面,由于老栓和小栓這樣的民眾的普遍的不覺悟,普遍的愚昧,對革命及革命者缺乏了解、支持和同情。所以,夏瑜被殺與老栓買人血饅頭之間也有一定的因果聯系。這也是魯迅要給我們揭示的一個社會痼疾,普遍存在于民眾精神上的痼疾——麻木與不覺悟。 由此可以進一步理解,魯迅對華老栓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矛盾的心理了。
有的高中語文教材選編了《寶玉挨打》,其中心事件是寶玉挨打,如果由這一結果去追溯原因,可以找出直接原因有三:一是寶玉與戲劇演員蔣玉菡的平等交往,二是對金釧跳井而死的同情,三是賈環出于嫉恨的誣告。了解了直接原因,有助于對情節進行概括與了解,而其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寶玉鄙棄道德文章,厭惡仕途經濟,與封建禮教的維護者賈政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兩種價值觀念、兩種文化思潮的對立與沖突,了解了根本原因,是吃透作者深意了解作品宏旨的關鍵。
五、抓演變 比如小說,故事情節有起伏變化,人物的外在容貌、行為舉止及內心情感也會有所變化,抓住了這些變化,然后去追究變化的過程及原因,就會找到理解文章主旨的一個角度。如《最后一課》,主人公是小弗朗士,他由開始對法文課不喜歡到最終的喜歡,有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教師提問設計就可以抓住這種變化,比如提問:小弗朗士為什么會轉變?其轉變過程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很大的啟發性,學生找到了答案,就理解了文章的精髓:當一個人不但要失去祖國,甚至連運用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權利也要被剝奪時,那種恥辱感和心靈的震撼,能喚起人們對祖國的巨大熱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由忍耐到造反,這種演變,揭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道理。《故鄉》有家鄉的變化和人物的變化,閏土由活潑圓潤的少年變成了木訥寡言的中年,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成順手牽羊、庸俗自私的“細腳伶仃的圓規”。閏土和楊二嫂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祝福》中對祥林嫂的外貌描寫也有三次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包含了什么深意?《我的叔叔于勒》中,家里人對于勒前前后后態度的變化揭示了什么?諸如此類,抓住變化,進行探究設問,深入探究導致變化的深層的主客觀緣由,從而深入理解魯迅在《故鄉》中寄予的蒼涼悵惘、悲憫無奈的情感;引導學生關注《祝福》中魯迅對舊時代婦女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人文內涵。
以上簡要論述了閱讀教學解讀文章的一些方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當然解讀文章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并各有千秋,方法充其量只是技巧層面,“真正的技巧是無技巧”,要達到這樣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還需汲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并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隨機應變,讓語文閱讀教學真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姜玉梅,山東煙臺教育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