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義是指語言表達形式和意義的不對應,即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多種意義,一般是一個形式兼負兩種意義。歧義有的是由于詞的多義造成的,例如:他的包袱太重;也有的是由于組合而產生的,例如:關心連隊的戰士。本文對這兩類歧義不做分析,只分析“N+V”(N代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包括代詞;V代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的歧義格式,試圖找出“N+V”格式歧義產生的條件、原因、分化及消除歧義的方法。
1.“N+V”格式產生歧義的條件
“N+V”結構能夠產生歧義,但并非所有的名詞和動詞組合后都能產生歧義。這種格式產生歧義與構成此格式的名詞、動詞的別類特征有關系。
1.1從N來看,下列名詞能產生歧義:
具體名詞或短語+V:
(1)辦公室也應該通知。
(2)一個人也不要。
人稱代詞+V:
(3)他們都看。
表人名的名詞+V:
(4)老張問過了。
表動物名稱的名詞+V:
(5)雞不吃了。
其他類名詞則在此格式中不產生歧義。例如:
(6)牡丹澆過了。
(7)知識懂得了。
例(6)中表植物名稱的名詞“牡丹”,例(7)中的抽象名詞“知識”在此格式中均不產生歧義。
1.2 從V來看,只有雙向或三向動詞才能產生歧義,單向動詞不產生歧義。即歧義的產生與動詞的價有關系。語言學中,與動詞結合的必有名詞的結合數,即為動詞的價。也就是說,具體語句中一個動詞能支配幾個名詞,即為幾價動詞。例如:
N+二價動詞:(8)每個人都喜歡。
N+三價動詞:(9)小王給過了。
N+一價動詞:(10)小莉笑了。
例(8)、(9)兩例均產生歧義,例(10)無歧義。
2.“N+V”格式的歧義產生原因及分化
2.1為什么“N+V”格式符合上述兩個條件就可以形成歧義呢?
因為“N+V”結構的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不對應。顯性意義是一種表層的語法結構關系,隱性意義是一種深層的語法結構關系,同一種顯性意義可以有多種隱性意義?!癗+V”結構中的“N”既可以是“V”的施事,又可以是“V”的受事。即同一種顯性意義有兩種隱性意義。
2.2“N+V”格式歧義的分化。
既然“N+V”格式有兩種隱性意義,我們可以把這一歧義格式分化為兩個句子。例如上述例句的歧義句均可分化為下面兩個句子。
(1)a.辦公室也應該通知。b.也應該通知辦公室。
(2)a.一個人也不要。b.不要一個人。
(3)a.他們都看電視。b.看他們全部。
(4)a.老張問過這件事了。b.問過老張了。
(5)a.雞不吃食了。b.不吃雞了。
(8)a.每個人都喜歡他。b.喜歡每一個人。
(9)a.小王給過我了。b.給過小王了。
3.消除歧義的方法
從上述例句的分化可以看出,可以用添加詞語或變換語序來消除這類格式產生的歧義。
3.1如果“N+V”格式中,“N”為施事的話,消除歧義,須補全“V”的受事成分。
例如:例(1)中如果“辦公室”是“通知”的施事的話,須在“通知”后加上受事成分“我們”,即可消除歧義。上述例(2)a、(3)a、(4)a、(5)a、(8)a、(9)a均是這種情況。
3.2如果“N+V”格式中,“N”為受事的話,消除歧義,可變換語序為“V+N”結構,這樣使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形成對應關系,從而消除歧義。
例如:例(1)中“辦公室”是“通知”的受事的話,可變換語序為“應該通知辦公室”結構,這樣,“辦公室”只能是受事,消除了原格式的歧義。上述例(2)b、(3)b、(4)b、(5)b、(8)b、(9)b均是這種情況。
由此可見,“N+V”格式的歧義在某些條件下,完全可以消除歧義。我們要根據它的具體情況,添加詞語或變換語序,盡量避免使用歧義句式,做到準確地表情達意。
(溫春燕,山東省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