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無疑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篝火,挖掘學生智力的潛能,更好地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杰出人才。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途徑很多,以下根據我的教學實踐略談幾點:
一、巧設懸念
啟發常用提問,而提問要有懸念。所謂懸念,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給人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強烈的想念和掛念。它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給人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急于求知的緊迫心情,是感情上的一個閘門。這個閘門一旦被打開,就會強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認真仔細地去閱讀課文。我國古代許多教育家很重視提問題。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敝祆湔f:“大疑則大進?!笨梢娨蓡柺翘骄空胬淼钠瘘c。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詩中有兩句是:“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教師把問題帶進課堂,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做法,確是一把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
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太淺的問題,可能造成課堂上表面的活躍;高難度的問題,學生答不出,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這都無助于思維的發展。只有以稍高于學生實際水平的要求訓練學生,從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出發,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過去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多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的機械性問題,無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在深化教學改革中,許多教師致力于探討巧妙的課堂提問,把握課文內在的寫作思路,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造提問教學藝術。如教《荔枝蜜》這篇散文,其主題思想是借蜜蜂釀蜜的記敘,歌頌為建設社會主義而付出辛勤勞動的農民。文章的線索,就是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喜歡蜜蜂——對蜜蜂發生興趣——贊美蜜蜂——自己愿意變成一只小蜜蜂。這就是這一散文名篇的獨特思路。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設置了以下問題,啟發學生:①本文的題目是《荔枝蜜》,但作者卻在第一部分講他“不大喜歡蜜蜂”,這是為什么?②作者怎樣從不喜歡蜜蜂變成了喜歡蜜蜂,并進而歌頌它?③在最后一段作者講“愿意變成一只小蜜蜂”為什么?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就這樣,在教師的步步設疑誘導下,學生既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又領會了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巧設懸念,還要求我們善于充分利用教材中流露的感情,設懸念,千方百計地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讓字字句句撞擊他們的心靈,培養學生對美好純潔事物的向往追求和對腐朽罪惡的事物的鄙視。如教師在教授《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一課時,在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這樣的懸念:劉胡蘭15歲就英勇就義,在敵人面前,她寧死不屈,流血犧牲,用鮮血染紅了我們勝利的紅旗。假如今天我們在困難面前低頭,在挫折中呻吟……那么,劉胡蘭烈士墓前的青松,將會對我們說些什么話呢?在學生沉默深思的情況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說:“你們要像少年的周總理那樣,從小便立下大志,要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發奮讀書??!”這樣的語言,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樹立了為國而學的崇高理想。
二、創設情景
它包括著主客觀因素,是由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進行提煉和加工而得的現實的、模擬的或想象的典型情境。想象,不論是對學習還是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總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社會前進,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庇纱丝梢?,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想象力中包含著創造,想象是創造的發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在我們教學中是很重要的。因為讓學生有一個聰慧的腦袋,敢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樣才能讓學生攀登一個又一個學習的高峰,為造就科學奇才打好堅實的基礎。啟發式教學往往能夠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和啟迪作用,讓學生有想象的廣闊時空。如《皇帝的新裝》一課,課后有道思考題,是要求學生發揮想象為這篇課文寫一個續篇。有位教師抓住這點來啟發學生:那個裸體的愚蠢皇帝在游行中受到嘲笑后惱羞成怒,一定要捉騙子來問罪,那么騙子下場將會如何呢?學生懷著對昏庸的皇帝的憎恨之情,想象出騙子為了生存,如何狡辯的種種情境。經過教師的精心點撥,以心造境,學生便在想象中,寫出了許多內容豐富、妙趣橫生的續篇來,從而在教學中較好地達到情與境的和諧統一。
三、比較設疑
比較,就是將兩項或多項事物,通過類比,提示異同,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系和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學生能夠通過比較辨析,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重用這種方法設疑,把問題拓寬,引向深入,開拓學生的思路。如教《分馬》一課,有位教師抓住當老初、白大嫂子、老田頭等人分到馬后,都沒有“回來再看別人分”,郭全海卻是“回來再看別人分”,從這不同的現象比較中,她逐層設疑:郭全海為什么還要“再看別人分”?他看出了什么?又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最后可明確:這“看”,說明郭全海能深入實際,關心群眾,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
比較設疑,還可以通過作品的對比、比較教學,加深學生對作品意境和藝術創造才能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散文單元的教學中,把茅盾的《白楊禮贊》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的結構,加以分析對比,讓學生了解到這類同物聯想式散文,基本結構是“引出——描繪——聯想”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出作者的文思,把讀者的思想感情引入文章的意境之中;第二部分是描繪景物,它是散文的基礎,因為沒有描繪,聯想就沒有觸發點,感情就無法寄托;第三部分的聯想,是散文中心之所在。文章立意的深淺,情趣的高下,主要是看聯想能否創造出美的藝術意境。通過鮮明的對比,就能讓學生一步一步深入到文章的內蘊中去,認識文章的奧妙所在,使思維實現升華。
(黃麗芬,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均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