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水平不高是普遍性的。中學作文教學一直是薄弱環節。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干擾下,學生語文的“高分低能”,突出地表現在作文水平普遍驚人的下降趨勢上。
源于此,雖經十年寒窗,但現在不少大學生寫不了畢業論文,不少知識分子評技術職稱寫不了學術論文,不少黨、政、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寫不了演講稿和工作總結。無奈之中,不得不當“文抄公”,甚至花錢買。為適應這一需求,論文買賣市場相當紅火。這幾年已由地下轉為地上。竟然有些人堂而皇之地在網上發賣文廣告并明碼標價。這一嚴峻形勢,說明了我國中小學作文教學的蒼白無力和失敗。
對于作文教學,雖然已有不少人研究改進,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迄今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以上所述便是佐證。
學生作文有兩大難:一是“沒啥寫”,二是“不會寫”。每逢作文便以假、大、空、套、抄來應付。寫記敘文,則有“面”無“點”(或相反)、有敘述無描寫、有客體無主體、層次不清、結構散亂或者語言羅嗦、堆砌詞藻、文白相雜等等。寫議論文,則論點不明、論據空泛、論證無力、語言無味等等。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達不到語文教學大綱要求。
為了“應試”,目前在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學中發明了一種“克隆”作文法。就是要學生抄錄一些文章段落熟讀背誦。考試時依作文題目,將有關段落拼湊成文。此已成為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這種耗費青少年的時間精力而又教之投機取巧的做法,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了切實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師生雙方在課內外應做的事情很多。撮其要者,我認為應從下列幾方面入手。
一、首先應向學生說明作文的目的要求
按《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初中學生要會寫一般的說明文、記敘文和議論文。高中學生要會寫比較復雜的說明文、記敘文和議論文。我們應以此指導學生作全面、系統、有序地寫作練習,為其一生的學習和工作打好扎實的寫作基礎。必須向學生說明:作文教學不是專門培養作家的,它是培養學生寫作基本功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卻往往忽視了讓學生有此“知情權”,甚至有些教師自己也不明大綱對作文教學的特定要求,竟然把學生作文課挪作他用。學生也習以為常。這也是教與學雙方在作文訓練中不能和諧共振的原因。
二、如何解決學生作文“沒啥寫”的問題
學生苦于“沒啥寫”,自有其原因。如果作文命題超出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沒啥寫”是必然的。如果在認識水平和知識經驗之內的作文也說“沒啥寫”,則是一種不自覺的假像。其中有心里障礙,也有方法上的諸多因素。
要改變這種局面,首先應解除學生作文的心里障礙。要向他們闡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的道理。事實上,不少學生平時與人交流,不僅條理清楚、描述生動、論據充分,還會自覺不自覺地用上美詞佳句,并且邏輯嚴密推理正確方法。但是,一到作文卻往往抓耳撓腮、筆底無詞了。
排除學生心里障礙,使作文之根深深置入知識、經驗和情感世界的沃土之中,是解決“沒啥寫”最重要的方法。從中小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看,他們還沒有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精神生活作為寫作內容的主要來源,而是把主觀虛構的胡編亂造和“抄文”作為作文主要內容。如此,不僅不能提高作文能力,還養成了唯心主義世界觀,后果是嚴重的。
馬克思回憶他少年時代學習作文時說;“老師要我們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叫學生把做的、玩的、想的寫出來。”學生若能這樣做,必然使作文進入一個廣闊天地,就不至于“沒啥寫”了。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也是這個道理。
以系統方法論的觀點打破學生所學各科之間的“堤壩”,促進各科知識之間的遷移,是解決作文“沒啥寫”的又一重要方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作文的成績,是各科學習成績的綜合。的確,作文是學生知識、能力、思想抱負、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具體、最生動地綜合反映。把各科知識的相互遷移變成了相互封閉,也是作文“沒啥寫”的重要原因。其實,有好多語文課之外獲得的知識,是大可進入作文的。語文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它在敘事狀物、評人論事、議論抒情、審美情趣等方面,社會與自然的聯系豐富多彩。為此,教師要有一種“大語文”的觀點,把語文課和課內外溝通,大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對于學生作文,我主張“三看”。即:看知識(書本的,生活的)、看人品(思想、道德、情操)、看文采(卷面書寫與詞章)。看知識即看他知識的豐富性和對事物的見解。“看人品”,是看學生作文中所透露出的道德、情操水準。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而逐漸 成型的階段,“文道統一”的語文教學原則在作文教學中是必須堅持的。“看文采”,就是看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總之,只有引導學生將其全部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納入作文,才能真正解決“沒啥寫”的問題。
三、從作文結構入手解決“不會寫”的問題
梁啟超先生有句名言:“教人作文,以結構為主。”他一語中的,揭示出了結構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結構是文章成型的基本手段。但是,語文教學中的這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在作文教學和范文教學中,同樣被不少教師忽略了。長期以來,重字詞語句,輕篇章結構的片面性,既顯現于范文教學中,也反映在作文教學中。
作文謀篇之道,實質是邏輯思維問題,正確運用在寫作中,有助于作者清晰有序地表述。在閱讀中,有利于讀者明白地理解。作文結構嚴密合理,關乎到文章全局。它是文章的形式要素,卻又直接關系到文章內容。所以,只要抓住了結構,就抓住了作文的整體構建。這是解決“不會寫”的一大關鍵。
中學生作文基礎訓練,在結構上不宜搞得復雜化。作文結構教學,應以范文的篇章、段落及其過渡的形式為范例。首先要學生學習掌握“總——分——總”這一常見、常用的結構方式。也就是古人說的寫文章要“鳳頭——豬肚——豹尾”。
這里說的前一個“總”是文章的“總起”。在記敘文中,是“文眼”,在議論文中,是中心論點。“分”寫部份是對“總起”的擴展,是文章的主體。它可以包括幾個段落層次在內。后一個“總”是文章的收束,在記敘文中是卒章顯志、篇末點題之處。在議論文中,是論證之后的結論、號召或者解決問題的意見與辦法。這種結構方式,在邏輯上體現了先演繹后歸納這兩種邏輯推理在同一文章中的整體統一。學生只要掌握了這一結構方式,即可避免“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和層次混亂、“有頭無尾”等毛病。
為了方便學生掌握這一結構方式,作文課上,教師可用板書給以提示。
如果寫記敘文,可以如此提問:
(1)如何總起?
(2)分寫部份包括幾個層次段落?是否需要“點面結合”、夾敘夾議?
(3)如何總收?
如果寫議論文,便以同樣方式向學生提示:
(1)中心論點是什么?
(2)用什么論據(理論的事實的)來論證,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如此堅持一段時間,學生自然能掌握。
四、讀寫結合,使學生作文有榜樣、明借鑒、知得失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是“例子”,就應將其擺到“例子”的位置,在學生作文中發揮范例的作用,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
“讀寫結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把范文引入作文。二是把作文引入范文。這種“結合”和“引入”應是雙向的。
所謂把范文“引入”作文,就是講授課文時要聯系學生作文的有關問題。要把范文作為作文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學文章的結構方式、邏輯推理、點面結合、夾敘夾議,以及文章總寫與分寫、過渡與照映以及文章中靈活多樣的語法修辭現象等最基本的、常規性的知識。
所謂把作文“引入”范文,指在作文的指導、批改與講評中,指導學生以自己的作文來“對照”學過的有關課文,從而明借鑒,知得失。可以有三種“引入”和“對照”:以作文對照與范文的相同點,以增強其寫作的信心;以作文對照與范文的相異點,以匡正其作文的偏差;對照范文寫法,凡作文空白不到之處,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引入”和“對照”的內容,包括了篇章結構、語法修辭、思想觀點、取材立義、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
五、養成按“作文程序”寫作的習慣
應將審題立意——打腹稿——寫提綱之后再起草,視為中小學生練習作文必須遵循的程序。
審題立義的目的,在于深入思考所寫的內容以防離題。腹稿是作文內容及其結構的整體布局,也就是文章的大體輪廓。這個輪廓需要以提綱的形式記錄下來,使無形的腹稿“視覺化”,成為下筆成文的依據和參考。當然,寫作過程中,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變化,很少是完全按原定提綱作文的。或刪、或增,這是正常的。是在原提綱基礎上的提升,有無提綱是大不相同的。
在范文教學中要重視段落教學的訓練。閱讀課文的所謂“歸納段意”和課文中的“段落主句”,就是段落的提綱。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說;“章句在篇,如蠶之抽緒。”段落的濃縮是提綱(段意),提綱的擴展是段落。范文閱讀教學中,要學生歸納段落大意的訓練是重要的。它與作文中的提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閱讀與寫作中將二者結合起來訓練,可取得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雙重效果。
如果明確了作文的意義和目標,解決了寫作內容,掌握了文章結構,寫作有借鑒,作文有方法,按作文程序辦事,就會快速地提高作文水平。
(郭路青,山東淄博市臨淄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