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新聞是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為適應人們的需要而產生的,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形式,新聞的報道內容、報道方式、報道手段等必然要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推陳出新。
問題性報道就是在適應社會發展和受眾的需求中應運而生的。它是一種系統揭露、揭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帶有趨勢性的問題,探討問題的深層次內涵及發展趨勢,以尋求解決方法并推動問題的解決為主旨的新聞報道形式。問題性報道屬于深度報道的范疇,近年來,這種報道形式越來越受到新聞媒體的重視,甚至成為各個媒體贏得受眾、爭取市場的一種重要手段。
20多年來,逐步深化的新聞學理論為問題性報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端正思想、把握原則、掌握方法、精心選題是搞好問題性報道的前提和保證。
一、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把握好問題性報道的正確導向
現代社會,新聞工作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把握和引導得好,可以對各項工作的開展起到重大促進作用,把握和引導不好,就可能給各項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利影響。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問題性報道總會表現出是與非、善與惡、愛與恨,體現出媒體的立場與觀點,或肯定或否定、或歌頌或鞭撻、或贊成或反對、或推崇或貶損。因此,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定自覺地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既是黨的事業、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黨新聞工作的性質所決定的。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面對復雜的輿論和意識形態環境,就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科學、客觀、全面、正確地反映和分析問題,從全黨和全國工作大局出發,去把握反映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強化什么、淡化什么。搞好問題性報道,就要提高政治敏銳性和判斷力,立足大局,使報道既符合中央的方針政策、符合工作實際,又符合群眾的愿望和利益。
二、堅持科學、辯證的思維方式,確保問題性報道的質量和效果
人們對問題的認識,首先是從人們直接感知的事物表象開始的,這些表象裸露在事物的表層,直接呈現在人們的感官之前。本質則是隱藏在各種表象之中,是事物比較穩定深刻的內涵。記者對問題的認識,也是從多次重復感受這些現象為起點,從感性認識開始“入門”的。因此,在問題性報道中,抓問題不能只抓現象,而是要從現象人手,層層剝筍,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質。許多成功的問題性報道,都是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從局部到整體,從事物的外部聯系深入到事物的內在規律,通過對事實的提煉升華,揭示事物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現象與本質往往有較大的區別。有的現象能反映本質,有的現象不能反映本質。因此,不觸及本質的報道只能是社會現象的羅列與堆積。不善于識別與剔除假象的報道,只能對受眾產生誤導,難以揭示問題背后的最本質的東西。
記者需要把報道對象看作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的多要素構成、具有多維空間的整體。要對問題進行全方位掃描,從上下、內外、前后、縱橫、正反各個方面分析,從總體上和事物的相互聯系中把握問題,充分揭示問題的本質和豐富內涵。如果報道中選擇的是個別的、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割裂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就只能使受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問題性報道中,還要講究科學性,力戒片面性。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觀察、分析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主流,又要看到事物的支流;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事物的現狀,又要預測其發展前景。要摒棄單一因果關系的線性思維方式,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對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作深刻的分析,充分揭示問題的豐富內涵及發展趨勢,使問題性報道客觀、全面、科學,具有震撼力和感染性。
三、切實貫徹“三貼近”的原則,精心把握好問題性報道的選題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工作的必然要求。搞好問題性報道,要深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廣闊天地中,深入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把握社會主流,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只有把視點對準現實生活,聚焦豐富多彩的社會,挖掘生動事實,才能賦予報道以鮮活的生命力。
把體現黨的意志與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統一起來,是貫徹“三貼近”原則的根本要求,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是人民群眾利益最忠實的代表,這就決定了新聞工作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要求我們準確、鮮明、生動地宣傳黨的主張,及時、如實、充分地反映人民的心聲,把兩者結合起來、統一起來。近幾年來,很多新聞媒體在問題性報道中探索性地使用了把“上頭”和“下頭”結合起來的有效方法,即把中央關注的重點、實際工作部門的難點同群眾關注的熱點結合起來選擇報道主題,增強了報道與群眾的貼近性,發揮了輿論引導的威力。許多記者抓住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從群眾關注的視角切人,深入調查縝密思考,深挖新聞主題,出現了一批既體現中央精神、又貼近群眾的力作。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收視率之所以高,主要是由于報道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貼近,大膽切人熱點問題,與群眾貼心,從而使報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力。搞好問題性報道,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實現新聞工作“三貼近”的基本要求。深人群眾,深入基層,直接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疾苦,研究群眾的情緒,反映群眾的要求和愿望,只有這樣,報道才能打動受眾的心靈,從而產生共鳴點,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