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至30日,河南省人大十屆三次會議和省政協九屆三次會議分別在鄭州市召開。經過去年省“兩會”和全國“兩會”報道的初次“試水”,記者面對“兩會”報道不像去年那樣沒底了。經驗,使大河報報道的“兩會”在同城媒體同題作文中略勝一籌。采訪“兩會”,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更不敢有任何越軌行為,必須在畫好的圈圈內“跳舞”。因此,報道“兩會”,對黨報來說,容易操作,而對于一張市場化的報紙,既要當好喉舌,更要站在百萬自愿訂閱的讀者角度讓“喉舌”發出的聲音更能誘惑人,這無疑更加深了報道難度。
熱點選題成就了出色報道
為了能跳好這支舞,大河報決策層給予了高度重視。在“兩會”召開前10天,采訪中心老總就幫助“兩會”報道組制定了詳盡的報道計劃和選題。第一稿報道計劃拿出后,編輯中心幾位值班老總又對報道方案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采訪組進一步完善后,將每個選題的采訪人員、采訪內容都明確到位,然后幾個采訪選題實行“項目招標”,責任到人,包干到組,落空追責。這份報道計劃就成為此次“兩會”報道中的“絕密”檔案,鎖進了報道組組長的抽屜內。
此次省級會議的規模大,代表、委員的住處和開會場所分散,如果被動地去盲目找人、聽會,報道小組至少還要擴編一倍的人手,這樣恐怕還是疲與應付。況且,5人小組中,只有兩人參加過“兩會”,為了掌握主動,報道小組決定:用編輯的思想開“兩會”,策劃好選題去主動找人,同時,盯緊人大議案組和政協提案組,正是這個決策的正確實施,才使報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會議召開前,大河報精選的教育亂收費、燃氣初裝費、鄭州天天挖溝、藥價虛高、群眾渴望反腐力度加大五個選題已經完成了事前的資料準備。會議召開后,各人按選題的需要去跑會、找人、找觀點,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少跑了冤枉路,五個重大選題都按時高質量地完成了采寫任務,裝進了編前會的“菜籃子”,再經過各位夜班“大廚”的“烹飪”,五盤“大餐”被送到百萬讀者的眼前。
可以這么說,“兩會”的程序性報道是一個干骨架,但是不可少,這五道菜就是維持“兩會”報道鮮活的重要因素,這種搭配組合的報道方式是獨家的,不是簡單地錄制省級“兩會”節目,而是將程序性的報道讓位給鮮活的新聞選題,借“兩會”發出大河報自己的聲音,從而走在眾多媒體的前頭。
議案提案選擇的三個原則
在程序報道中,我們認為,人大議案組和政協提案組是“兩會”的信息庫,特別是政協提案組,人員層次高,提案質量高,更是各家媒體關注的焦點。報道小組決定,把重點攻擊地區放在人大議案組和政協提案組,特派兩名專職記者和兩位錄人員打人內部,面對人大議案組和政協提案組收到的上千份議案、提案,兩位記者忘掉了記者身份,儼然是“夜班編輯”。
在選議案、提案時,按照事先確定的三個原則,一是貼近性,二是重大性,三是政治性,后來細化為“兩個凡是”意識、熱點意識。先說“兩個凡是”意識,說白了就是大局意識,凡是涉及到糾紛、宗教等敏感內容的,直接斃掉;凡是空洞無物的,堅決拿下。所說的熱點意識就是凡是黨委、政府愿意解決、或者不反對的、而讀者又希望看到的議案、提案,則重點選擇,經過簡單的攻心戰術,征得政協提案組的同意,兩位專職記者就把提案當作了一篇稿件,拿起鉛筆就編輯,然后交給錄入員快速復制。這樣,既加快了復制速度,又方便了后期制作,還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復制到更多的提案。而其他媒體要么單兵作戰,要么就派一個熱線接線員去全提案錄入,錄入時不但速度慢,而且所選提案往往不抓人,數量也不多。
比如,1月28日,省政協最后一批提案出來時,大河報對此做了重點選擇,1月29日見報的A04版稿件,共有《設立河南省居民戶口》(主標題)、《全省取消擇校費》、《我省景區老年人減免門票》、《對灰霾天氣進行治理》、《警亭設置需建立制度》、《重點監控有害短信》、《創設青少年網吧》、《移栽古樹之風該剎》、《綜合治理商業噪音》、《加強市區公廁建設》、《中小學一年放四次假》等14條。而另一家都市報1月29日A04版的同題作文中,只報道了7條,分別為《全省取消擇校費》(主標題)、《工業反哺農業》、《建立農業科技110》、《保護小文物》、《婚檢納入公共體系》、《打造誠信政府》、《有害污染閉路循環》。從這些小標題中就能看出兩報所選提案、議案質量的高低和群眾關注度的高低。
報社的傾力支持是做好這次報道的基礎
在政協會議開幕的第一天,同城媒體出手較狠。我們一到提案組,他們的兩名協助人員已經開始在錄入提案。如果我們兩位記者困到這里簡單地當錄人員,就太浪費資源。我們立即與總編室王長杰主任和馬樹軍總編助理聯系,請求援助。報社領導立即協調陶莉和熱線班班長魯鯤前來增援,這樣就確保了記者以充沛的精力進一步做好熱點問題。
編輯中心的大力配合,化成一股促使記者做好報道的動力。如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當政府辦公廳將稿子審完時,已經是凌晨1時,拿到編輯部時已經是1時30分。一直等米下鍋的編輯沒有一點怨言,快刀剁菜,幾下就將稿件擺劃得眉清目秀。筆者將編輯的精神傳達給各位記者,他們表示一定要早點將稿子做好,及時交到編輯手里,好讓他們仔細雕琢。
汽車、手提電腦、錄人員一樣沒少,版面、制作、編前會全是綠燈,有了這些“核武器”,大河報“兩會”報道組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報道任務。
讓人高興的是,經戰線記者的努力,加上大河報影響力的擴大,此次“兩會”給了大河報5個采訪記者的名額,是歷年來省級“兩會”分配記者名額最多的一次。已經閉幕的政協會總結時,省政協常務副主席張洪華在政協內部對大河報此次的出色表現提出了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