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的《新京報》上有則新聞,標題為“第四次群眾安全感調查:九成公民認為有安全感”。假如僅看新聞標題,還真有一種置身“太平盛世”的感覺,可仔細讀新聞的內容才曉得,原來對于在目前的社會治安環境下是否感覺安全的問題,認為有安全感的九成公民中,選擇“基本安全”的竟占近六成。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還有9.16%的公民選擇了“不安全”。
暫且不說“基本安全”中究竟含有多少“不安全”的成分,僅僅9.16的認為“不安全”的公民,其絕對數就在1億多人。但這1億多感覺“不安全”的公民,卻沒能成為新聞采寫者關注的重點。相反,僅三成選擇“安全”的公民,再加上六成多選擇“基本安全”的公民,卻被演繹成為“九成公民認為有安全感”的第四次群眾安全感調查的正式結果了。假若新聞采寫角度對準那1億多“沒有安全感”的公民,即新聞的表述就成了“有1億多公民認為沒有安全感”了。立足此角度撰寫出來的新聞,起碼讀者從新聞標題中不會立即解讀出自己身處“太平盛世”的良好感覺了。也就是說,新聞采寫者立足的角度不同,面對同樣的新聞素材,卻能解讀或演繹成不同的新聞主題或含義來,而且有N種這樣的角度,就有N種的新聞寫法。
的確,僅僅從“第四次群眾安全感調查:九成公民認為有安全感”這樣的新聞采寫角度看,因為1億多認為“沒有安全感”的公民被“忽略”了,又有六成多認為“基本安全”的公民被強行劃到了“有安全感”的行列,所以這樣寫出的新聞的“粉飾”效果就會大大增強。實際上,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六成多認為“基本安全”的公民,說明其對當下的“安全狀況”依然是有些顧慮的,再加上近一成認為“不安全”的公民,13億國人中,竟然就有七成多公民即9億多國人認為眼下的“安全”狀況是有問題的。面對這樣的安全形勢,難道還不值得引起重視嗎?還有盲目樂觀的必要嗎?那么,如此安全狀況,何以會與“九成公民認為有安全感”的新聞表述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呢?其間造成的安全印象錯位,恐怕主要就應該歸功于新聞采寫者的“采寫技巧”了。
再者,這次中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的組織者是國家統計局,其過于明顯而突出的“官方”身份,也會影響到調查選題的設計,甚至還可能影響到被調查對象的態度或取向,最終難免會加大調查結果與實際狀況之間存在的“偏差”。所以說,如此“統計出來的安全”,究竟有沒有水分,有多大的水分,都值得認真推敲和核查。在這種背景下,若新聞表述再用統一的“官方版本”,那么得出如此“九成公民認為有安全感”的樂觀結論來,倒是合情合理又順理成章了。只是如此“統計出來的安全”,能否真實地反映出多數國民所面臨的社會治安的實際狀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