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宣傳,應當成為當前黨報宣傳的主旋律,成為報紙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投身“三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作為地方黨委機關報的市地級黨報,身處基層,面向群眾,在宣傳科學發展觀方面更可以大有作為,不但能夠承上啟下,及時傳遞最新的中央精神和國家政策,而且能夠因地制宜,用基層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實踐,生動詮釋科學發展觀,基于此,各級黨報應通過不斷策劃時政報道,宣傳和體現科學發展觀。近一個時期,南陽日報在這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嘗試,受到廣大讀者的贊譽。
一、抓住主要矛盾,確定重點選題
(一)圍繞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確定選題。南陽日報根據全市提出的建設經濟強市的目標,重點策劃推出了《努力實現國企改革新突破系列報道》,《做大做強工業企業系列訪談》,《落實一號文件·促進農民增收》專欄,《訪三農·問增收,話發展》一線采風,《聚集特色小集鎮系列報道》,以及《學習浙江經驗加快南陽發展系列評論》等,使全市各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局面躍然紙上。
(二)圍繞增創體制優勢和發展活力確定選題。我們瞄準深化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穩妥推進農村改革和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等熱點問題,精心策劃有一定深度的專題報道,并且善于剖析個案,增強報道的說服力和可讀性。先后推出了《國企產權制度改革面面觀》、《毫不動搖地發展非公經濟》、《活力進發的非公企業》、《工業路上看改革》、《工業園里看民營》、《宛藥國退民進ABC》、《經濟隆起看項目》和《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等專題報道或系列報道。在服務企業改革的宣傳上,我們還與市委辦、市經委聯合,開展了“淅鋁現象大討論”,對全國知名企業、全市排頭兵企業——淅川縣鋁業集團公司的20年發展歷程進行剖析,歷時6個多月,刊發作品約40萬字。這次大討論在全市尤其是企業界引起了震動,市委主要領導就此接受專訪,并多次對報社提出表揚。
(三)圍繞實施開放型經濟主戰略確定選題。我們發揮黨報優勢,在宣傳各地以大開放促大發展上做文章,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盡快改變我市外資企業少、外貿依存度低、開放層次不高的局面。一方面,針對全市每年一度的“中國·南陽張仲景醫藥節、玉雕節暨經貿洽談會”搞好策劃,做好會前準備、開幕閉幕和會后報道,使其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一條紅線;一方面,加大對擴大出口和勞務、技術、信息輸出等方面的宣傳。同時,增加對發展旅游業的報道分量,以其為切人點,擴大南陽知名度。重點弘揚南陽山川秀美、名勝眾多的資源優勢,營造建設“兩山”(伏牛山、桐柏山)、“兩水”(丹江口水庫、鴨河口水庫)、“兩祠”(武侯祠、醫圣祠)、“兩衙”(南陽府衙、內鄉縣衙)和“兩館”(漢畫館、山陜會館)晶牌的輿論氛圍,先后推出了“丹江情·北京宣傳周”、“記者親歷精晶景區”等一批重點活動和報道。
(四)圍繞打造“四個南陽”確定選題。我們組織多名骨干記者分專題研究,深入采訪,推出了“建設人文南陽、數字南陽、信用南陽、綠色南陽”的系列宣傳。其中,圍繞改善南陽生態建設,推出了《來自南水北調水源地的生態報告》,《打造綠色南陽·建設生態大市》專題報道等;圍繞誠信建設,推出了《建設信用鄉(鎮)》、“誠信社旗行”等;圍繞數字南陽建設,推出了《數字南陽向我們走來》專稿;圍繞文化南陽建設,與市社科聯攜手組織了“建設文化名市大型研討會”,在廣泛征集群眾作品的基礎上,邀請一批專家、學者和南陽作家群代表與會研討,會后刊發了近3個版的研討文章,在讀者中形成了較強的沖擊力。
(五)圍繞建設和諧社會策劃報道。2004年以來,我們先后組織了《建設平安南陽系列報道》,《爭創全省綜治先進市》專欄,《拯救巨舌女連續報道》,《關注孩子·優化環境系列報道》,《關注貧困家庭·送上冬日暖陽》連續報道,《愛心索道》專欄,《歲末,為農民工討工錢系列報道》等,就社會生活領域的焦點問題、熱點現象進行精心策劃,追蹤報道,既倡導了社會新風,又樹立了黨報良好形象,也鍛煉了記者隊伍。
我們正是抓住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謀劃選題,扎實采編,才使重大時政報道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風格,得到了各界讀者的認同。在《南陽日報》每天開展的讀者調查反饋中,時政新聞版面的閱讀滿意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
二、正確處理四個關系,增強宣傳效果
一是處理好正面報道與反面報道的關系,使兩者互為補充。我們圍繞南陽市的發展實際,在確定一個階段的報道思想后,一方面策劃正面的時政選題,從積極的層面上引導讀者;另一方面,又善于揭示問題,適度開展輿論監督。譬如,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宣傳中,我們圍繞建設生態大市的目標,濃墨重彩開展正面報道,同時,相繼組織了《關注溫涼河治理系列報道》、《制止亂砍濫伐林木專題報道》、《焚燒秸稈·綜合利用》專欄和《東方淀粉廠污染嚴重》報道等,使正反兩方面宣傳相得益彰。
二是處理好集中報道與日常報道的關系,使兩者有機結合。要善于凋動各種新聞體裁和版面語言,根據一個時期的時政宣傳重點,炒熱輿論。比如,在“三農”問題的宣傳中,我們除了推出一些專題報道外,還在新聞版開辟《今日快論》專欄,集中刊發一事一議的小言論;在綜合新聞版加大對發展特色產業、減輕農民負擔、推進農業標準化、壯大龍頭企業等方面稿件的刊發密度;每周出版一期“鄉鎮經濟”特刊,解讀典型鄉鎮;在“新聞調查”版,刊登揭露和批評損害農民利益的報道,并追蹤處理結果,受到農村基屋干部群眾的好評。
三是處理好強項報道和弱項報道的關系,區別對待每個選題。對于多年永習慣于報道的領域,在組織策劃中力爭錦上添花;對于一些較為生疏的領域,比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農業稅改革、綠色GDP等方面,要重點予以研究,嚴格采寫標準,確保稿件質量不降,宣傳效果不減。
四是處理好記者聲音與群眾聲音的關系,以求實現共振。在重大時政報道選題上,我們采取走訪部門領導、召開座談會、發放讀者問卷調查表等方式,廣泛征求各行各業的意見,傾聽基層讀者的呼聲,把選題鎖定在群眾最關注的題目上;在組織采訪上,提倡記者深入一線,走人現場,最大限度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在稿件撰寫時,多用現場素材,用活群眾語言,努力從細節上取勝,使重大選題都能做成精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