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是一門說理的藝術(shù)。而評論中的“理”,就是事實本身所包含著的道理,是對客觀事實的科學的概括。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評論寫作的藝術(shù)就是對事實的選擇的藝術(shù)。
據(jù)事論理,事理融合,是新聞評論說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中的“事”,主要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耳聞目睹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或者是已經(jīng)見諸報端的新聞事實,它是進行說理的由頭或者論據(jù),或由實到虛,或以虛帶實,或剖析緣由,或揭示意義,或印證對比,或辨明事理,從而使事理交融,渾然一體。
我國古代的政論家和近代的評論家,歷來十分重視在作品中引用事實,用事實強化作品的論辯力量。鄒韜奮是現(xiàn)代評論作家中善于運用事實說理的典范。他的“小言論”,多數(shù)都具有緣事說理的特色,擺事實,講道理,事理水乳交融,生動有趣,娓娓動聽。中央電視臺每晚黃金時段播出《焦點訪談》,其開欄語就是:“用事實說話。”
在評論中恰當?shù)匾檬聦崳扔诓糠值剡€原和再現(xiàn)理論的抽象過程,可以增強評論的說服力和論辯力,收到單純說理所收不到的效果。事實不僅“寓理”,而且可以“喻理”,以小喻大,以近喻遠,以實喻虛,有助于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深奧的道理通俗化、空泛的議論形象化,從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讀性。正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新聞評論運用的事實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概括性事實,一類是典型事例。概括性的事實應當與所概括的范圍相稱,具有高度準確的概括力,能夠代表事物的基本面貌或發(fā)展態(tài)勢;典型事例,則應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普遍性。’
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評論作品《微笑,并保持微笑》(以下簡稱《微笑》),就是這樣一篇“用事實說話”,實現(xiàn)事理水乳交融的佳作。
2003年春,非典肆虐。此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情緒緊張,談“非:色變,有大禍臨頭的感覺。《微笑》因時而發(fā),從醫(yī)生。患者和大家三個層次,將“微笑?作為一種堅定、信心和平靜的符號,再以大量的典型事例作支撐,突出了在特殊時期,“微笑就是力量”、“微笑就是感染力”的主題,給讀者在“內(nèi)心世界中”,展現(xiàn)出的是“一片寧靜的天空”,回響的是樂觀向上的主旋律。“文章合為時而著”,就是這篇評論文章切合時宜,有效地發(fā)揮思想引導作用的立意所在。
同時,《微笑》一掃評論寫作中常常出現(xiàn)的生硬、呆板的“因為”、“所以”式的推理,“應該怎么樣”、“不能怎么樣”之類的教條。文風清新活潑,語言輕松含蓄,充滿散文氣息,與內(nèi)容相得益彰,尤其是特別注意精選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實材料,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
對生活的獨到發(fā)現(xiàn),是決定新聞評論的社會價值的重要因素。社會生活錯綜復雜,往往是精彩與無奈并存,希望與困惑同在。由于這些現(xiàn)象是社會上存在的,同時又是人們已經(jīng)感覺到但沒有認真思考的,這時的獨到發(fā)現(xiàn)和獨到的認識“視角”,必然會令人豁然開朗,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生活中的疏導。《微笑》的“由頭”就精選手機上的一則短信和報紙上的一條公益廣告,立即勾起了讀者的回憶和閱讀興趣;緊接著串連的醫(yī)生、患者和大家的一系列畫面性的微笑事實,讓讀者在微笑中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只要保持樂觀,就一定能笑到最后。因為“在醫(yī)生的藥箱里,沒有別的藥品比微笑更能帶來迅速、和諧的療效”。
《微笑》作者在特別注意精選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還特別注意合理使用這些材料。比如醫(yī)生的微笑和大家的微笑,選用的是媒體上新近發(fā)表的典型事例,而患者的微笑則選用的是概括性的事實。這既符合客觀實際,又體現(xiàn)了對患者的人文關(guān)懷,凸顯出作者剪裁的精心和駕馭評論的技巧。
解讀《微笑》一文,至少給新聞評論作者以下四點啟示:
其一,“意”,文之帥也。立意求新、立意求深、立意求高。新聞評論的“意”,就是要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指導性。《微笑》針對的是談“非”色變的社會現(xiàn)實,指導人們?nèi)绾螒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其二,新聞評論是時事評論,貴在“合時”。所謂“合時”,就是刊發(fā)的時機很得當。過早,人們對某一個問題,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思想準備,達不到把話說到人們心坎兒上的目的;過遲,人們已經(jīng)認識了,也就成了畫蛇添足。因此,選擇人們對某個問題迫切需要了解、認識的時候及時發(fā)言,新聞評論就能夠發(fā)揮思想引導作用。《微笑》就笑在很多人神情緊張的時候,這一笑,就笑得特別開心,特別燦爛。
其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真正好的評論作品,既包含著有深刻思想內(nèi)容的內(nèi)在美,又包含著絢麗多姿的外形美。新聞評論具有群眾性這一特點,要求它的語言首先必須通俗化、大眾化,使人們讀得懂、聽得懂。懂的人越多,作品的影響面就越寬。評論語言的通俗首先表現(xiàn)在質(zhì)樸自然上。美的語言并不完全是外表上非常華麗的字句。質(zhì)樸自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字,同樣給人以美感。作家老舍說過:“宇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全看用的恰當與否。連用幾個偉大,并不足以使文章偉大。一個很俗的字,正如一個很雅的字,用在恰當?shù)牡胤骄推鸷玫淖饔谩!睋?jù)悉,《微笑》一文見報后,得到了報社和上級宣傳部門的好評,并被多家報刊和網(wǎng)站轉(zhuǎn)載。此文之所以“行得遠”,成功的奧秘之一就是語言清新自然、生動活潑。就像是朋友間的講故事、侃大山。尤其是文尾的流行歌曲的歌詞和正在流行的“民謠”的引用,更加讓讀者如聞其聲,心曠神怡。
其四,注意資料的收集整理,是新聞評論寫作成功與否的重要途徑。評論的說理靠的是“擺事實”,而事實靠的是積累。“書到用時方恨少”,指的就是知識的積累不到位。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點子”不錯,而動起筆來往往是空對空,有時似乎想引用點材料,但查無實處,只好半途而廢。《微笑》一文,引用的材料占據(jù)了主要篇幅,且這些材料,既有媒體中新近報道的和民間剛剛流傳的,也有名人名言和過去一度流行的,信手拈來,生動有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說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湖北教育學院新聞專業(yè)副教授)
參考資料:
1.丁法章:《新聞評論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2.程世壽、胡思勇:《當代新聞評論寫作》,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3.王振業(yè)、胡平:《新聞評論寫作教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