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過,《河南日報》從2月17日至20日,在一版連續刊出6位家在農村的記者回鄉過年的見聞,這組《記者回鄉過年札記》所散發出的親情、鄉情,并沒有隨著年節漸遠而淡化,至今讀來仿佛讓人定格在那萬家團圓的喜慶時刻,像是和記者一道“走親串鄉”,感悟著農村的新變化,感受著農民的喜悅和期盼。
這組報道刊發后即在記者家鄉引起反響。2月23日,《河南日報》在二版頭題又刊發消息:《俺村的事兒上報啦!》,予以跟蹤報道。
追溯這組報道的采寫過程,梳理其報道特點,或許對今后此類報道有所啟發。
一
這組散發著田野芬芳氣息的回鄉札記,有的反映喝上自來水的村民們的高興心情,有的記錄下了打工歸來的鄉親趕集購物,的“氣派勁:,有的介紹了飼養專業戶的“養雞新經”,連走進農村的超市、走親戚的時尚禮品也寫進了記者的筆下。
回憶采訪過程,幾位記者的共同感受是:凡事預則立。有了一個好的思路,不難找到一個好的出路。
記者龔硯慶非常關注老家安陽縣白璧鎮大寒村老鄉們的“吃水難”問題,也曾幫助鄉親們反映過此事。過年回家看到鄉親們期盼多年的“美夢成真”——喝上了甜水,還是吃驚不小,為家鄉的變化所觸動。過年期間,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寫這篇稿件,最終從群眾的語言里歸納出了“路不平,大家樂;餃子湯,拉你喝”這句反映村民過年情形的話,奠定了稿件的基本框架,也使其成為家鄉新變化的最好“注釋”。
讓記者陳學樺沒想到的是,過去,年三十這天一些人圖便宜才趕的“光蛋集”,如今成了固始縣腰包鼓鼓的打工者匆忙歸來購買年貨的場所。一個集市,今昔兩種情景,這一變化,不正是當地紅火的勞務經濟的真實寫照嗎?于是,他的“作文”選題在辭舊迎新的時刻走進心中;
二哥一家在橋頭辦的超市春節生意火爆,讓回家團聚的記者田宜龍欣喜不已。他說:“心里老惦記著布置的報道,當看到這番情景時,我豁然開朗。”這位跑農口的記者,找到了反映農村商品流通領域乃至農村新變化的切入點。
二
這組報道成為《河南日報》年后報道的一個亮點。報道以推出及時、采訪融人貼近、寫法新穎獨特等諸多特點吸引了讀者的眼睛。
“融入式”貼近。這組報道之所以讀來可親、可信、真實、自然,關鍵是記者能夠帶著感情抓報道。回鄉的6位記者,在他們熟悉的鄉鄰中,在走親串友時,在年飯席間的祝福中,不經意間捕捉到一件件農村的新鮮、有趣的事兒。他們真誠的融人,真心的貼近,對報道對象真情關注,正是這組報道成功的前提。
故事性表現。這組來自基層的報道,選取能揭示新聞本質的時刻、場面和人物,一篇報道就是一個新奇的故事,有人有事,有言有行。《俺村過年兩大“怪”》、《劉老桿的“光蛋集”》、《幸福哥渴盼、“幸福水”》、《養雞大王的“新經驗”》等,截取的雖是一個個不同的生活片段,以小見大,折射出農村、農民的新變化、新氣象,突出的卻是黨的政策惠及農民的大主題。
“天然去雕飾”。報道采取“札記體”,用隨筆式筆法,直接引用群眾樸實生動的語言,生活氣息濃郁。看似信手拈來,不著痕跡,實則“處處留心”。報道通過表現特殊時刻(“年三十”、“初三”、“初六”),代表性人物(幸福哥、養雞大王、劉老桿、二哥、父親等)的“典型”事(購年貨、買雞苗、辦超市、送年禮等),反映出河南廣大農村的變化,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
追蹤式反饋。這組報道并沒有一報了之,在兩天后刊發的《俺村的事兒見報啦!》的后續報道,既是前6篇報道的總結篇,又是“順勢而為”的無意之作,體現了系列報道的連貫性。
三
這組報道是《河南日報》實現“三貼近”的一次生動實踐。
啟示一:新聞報道要有策劃意識。新聞策劃的多少,策劃水平的高低,是顯示辦報人是否“用心”,衡量報紙水平的一個重要條件。這組報道看似是不著痕跡的“無意之作”,梳理其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戰前有布置,采訪有“用心”,刊發有安排,事后有反饋,新聞策劃的紅線貫穿始終。如果只是個體行為和單篇稿件,就不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和反響。這正是新聞策劃的魅力所在。
啟示二:系列報道要快速反應。一組好的系列報道,作為一個整體,也要符合新聞“短、新、快”的規律。這組系列報道“小”:每篇稿件控制在600字至700字;“靈”:寫法新穎,故事性強,現場感強;快:7篇稿件7天內發完。
啟示三:新聞采訪要真誠、融入。只有真正深入基層,融人群眾,才能寫出豐滿鮮活、真正反映時代特色、展現群眾生活、體現群眾愿望,并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