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風箏之都”山東省濰坊市的西北部,一座氣勢恢宏的現代化工業新城矗立于渤海萊州灣南岸,這就是被國家列為全國“科技興海”示范區的濰坊海洋化工開發區。近年來,海化集團充分發揮地下鹵水和淺海灘涂兩大資源優勢,以資源合理開發、產品深度加工、能源綜合利用為重點,致力于建設生態海洋化工,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生態經濟區。
構筑生態工業“互聯網”
濰坊海化開發區地處渤海萊州灣南畔,面積283平方公里,所在區域地下鹵水凈儲量達60億立方米,富含鈉、鉀、鎂、溴等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礦產資源,發展海洋化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這里也有廣闊的淺海及灘涂資源,海水養殖是一大傳統產業,發展海洋化工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對其影響甚大。
為解決這一矛盾,近年來,海化開發區從實際出發,經過充分論證和不斷探索,確立了建設生態海洋化工、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思路。
海水“一水五用”是海化開發區創造出來的一個“奇跡”。在海化,海水首先被用來放養貝類、牡蠣,混養魚蝦等海洋生物;初級鹵水放牧鹵蟲;中鹵水吹溴;吹溴后的廢水送到鹽場曬鹽;曬鹽后的苦鹵再用來生產硫酸鉀等化工產品。這5道“工序”下來,海水的有用成份就基本被“吃干榨盡”了。
如此高的利用率,讓人贊嘆。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個以“水”創造的產品形成的產業鏈條,又繼續向深層延伸,形成了生態海洋化工“互聯網”:原鹽是純堿工業的原料,純堿又深加工成小蘇打、硝酸鈉、亞硝酸鈉、泡花堿、白炭黑等,以溴素為原料生產系列滅火劑、氫溴酸、十溴二苯醚、溴化鉀等溴化物產品……產品雖多,卻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上一種產品和其廢棄物,作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
登高遠望,十幾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內,20多處化工企業之間 都有管道相連,因為這些企業的產品或原料都是關聯的。
海化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徐松萃介紹說,海化開發區制堿每年產生600多萬噸蒸氨廢清液、廢渣,制鹽每年剩余100多萬噸苦鹵,如此多的“廢棄物”如果直接排海,近海勢必成為一片“白灘 ”,海洋生物將蕩然無存。
為了“吃掉”這些“廢棄物”,這個區的支柱企業海化集團與有關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設了蒸氨廢清液兌鹵曬鹽工程,每年消化廢清液300多萬噸,曬鹽10多萬噸,創造了世界制堿史上蒸氨廢清液不排海的先例。投資建設的以蒸氨廢清液為原料的氯化鈣項目,每年消化廢液150多萬噸,生產氯化鈣12萬噸,產品70%以上出口。
據海化開發區環保局局長張華武介紹,近3年來,海化開發區每年用于生態工業的投入都在3.5億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一個以上下游產品接續成鏈、關聯產品復合成龍、資源封閉循環利用為特色的“互聯網”和生態工業體系,建立了一種區域內的生態經濟平衡,大大提高了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程度和企業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統計資料顯示,這個區新增利稅中“三廢”綜合利用基礎上所創造的利稅已達20%以上。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海化區用自己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豐富了這句話的內涵。
新思路帶來大效應
在海化開發區,從生活區到海邊,已開發形成了居民生活區、化工生產區、原鹽生產區、鹵蟲對蝦養殖區、耕海牧貝區五大扇形功能區,這些10多公里長的功能區特點顯著、層次分明,各功能區之間都存在著共生和生態“食物鏈”關系。
海化開發區循環經濟的實踐獲得了良好回報,凸現了經濟發展的優勢。
在生態建設中,海化人開發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三高”化工產品。目前,純堿、溴素、硝酸鈉、亞硝酸鈉、氯化鈣等11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均達到全國第一,有30多種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海化開發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產品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按照發展規劃,到2005年,海化集團年銷售收入將突破100億元,利稅可達10億元,將成為國內同行業競爭力最強、世界知名的大型現代化海洋化工企業。
良好的生態經濟環境提升了海化的競爭力。以色列客商主動與海化集團合作,投資3億美元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溴化物系列產品;世界華商海洋化工園的開發建設也正在籌備中。
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
目前,海化開發區正在按照山東省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的總體部署,制定循環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循環經濟理念注入全區資源整合和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將污水處理后回用、廢物綜合利用與建設循環經濟型產業結合起來,將現有工業區改造與建設循環型經濟園區結合起來,將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產品結構調整、治理污染結合起來,逐步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與建設體系,努力構建以資源鏈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山東海化集團董事長肖慶周說,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海化開發區目前正不斷把生態工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做大做精做強。“做大”,力爭到2007年,使純堿年生產能力達到250萬噸,占全國的20%以上,躍居世界合成堿首位;使溴素產量達到4萬噸,原鹽產量達到450萬噸,穩居全國第一。“做精”,瞄準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精細化工,將產業鏈上的白炭黑、氫氧化鎂等產品延伸到納米級,并加快向海洋生物和生物基因領域進軍。“做強”,突出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高出口創匯產品,重點發展溴化物、氯化鈣等產品,不斷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進一步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