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今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搞生態市建設活動,您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李文華:中國的生態省、生態市建設確確實實是中國的偉大創舉,雖然這種創舉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在新世紀初中國大地上涌動的這股生態浪潮的偉大意義,也不能否認的是這股浪潮帶來的實質效果。其實生態省、生態市建設熱潮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中國深入人心的標志。
記者:從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來看,無論是生態縣、生態市還是生態省的指標體系,都是以森林覆蓋率來作為反映區域生態質量優劣的指標,您認為這一指標符合生態規律嗎?
李文華:指標體系中以森林覆蓋率這個指標作為生態省、生態市或生態縣建設的必要指標,并不符合生態規律,特別是西部地區很多完全處于干旱區和半干旱區的縣市來說,其自然條件根本不允許、也不可能實現生態市或生態縣所要求的森林覆蓋率要求。因此以森林覆蓋率作為實現生態縣、生態市或生態省建設的剛性約束條件,對于干旱、半干旱區域不適宜種樹的一些地區來說,要么放棄開展生態省、生態市或生態縣的實踐活動,要么在不適宜森林生長的區域開展人工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但其后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生態災難。這已經是中國幾十年生態建設實踐所證實的不爭的事實。
記者:中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哪些差距?
李文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循環經濟在中國分為三個層面開展了試點示范工作,分別為企業層面、工業園區層面和生態省市建設層面,是生態省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各地在試點過程中,統一部署,做好規劃,一些地方已經形成特色。盡管我們已經在循環經濟方面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探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存在較大欠缺,包括缺乏與循環經濟相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缺乏有效的激勵體制,缺乏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支撐,尚未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驅動、公眾行動的運行機制等。
記者:發展循環經濟,您認為需要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李文華:循環經濟建設一方面要建立起一個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確立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理論體系和研究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要爭取建設、設計適合中國國情的、實用性強的工業化城市路徑,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通過對經濟系統的物流和能流分析,建設高新技術園區,確立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原則及工具、方法,包括產品生態設計原則與方法、物質流分析方法和供應鏈管理的原理和技術,提高生態效率的經濟、技術效益分析原理與方法等;研究不同企業、不同產品之間的鏈接技術以及生態產業園區的優化設計技術,建立企業共生網絡和生態工業集成系統的技術,鏈接工業、農業和社區的物流和能流,確保獲得最合適的資源、能源利用率的技術等。應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并且把著眼點從單個企業擴大到生態工業園,通過試驗示范,建立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中國在生態省市建設方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李文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人均資源占有不足、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帶有全局性、緊迫性、長期性的戰略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保證國民經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生態省市建設的起步較晚,理論研究和科技支撐還存在很多缺陷,如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選擇一個生態省建設試點;加強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的研究;加強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在指標體系方面,處理好剛性與柔性、近期與長遠之間的關系;正確估價在發展中的環境效應和環境資產的代價;強調思想、觀念和體制的適應;全面理解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觀念轉變、機制改革、科技支撐、加強生態省建設中科技支撐的力度等。
鏈接:
國際著名生態學家李文華院士
李文華,男,山東廣饒人,國際著名生態學家,1953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1961年在前蘇聯科學院獲博士學位,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常務副任,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MAB)國際協調理事會主席、南亞十國小流域治理首席顧問、國際自然保護聯(IUCN)理事和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ICIMOD)理事以及國際科聯(ICSU)環境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李文華院士在森林生態學、森林群落地理學領域有著杰出建樹。他長期從事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和農林復合經營方面的研究,率先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生物量的制圖上,開拓了我國森林生物生產力的研究,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規律,開辟了紅壤丘陵地區生態系統研究領域,首先系統總結了農林復合經營的理論系,提出了我國農林復合經營應用模式,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支持。先后 13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并多次獲得多項榮譽稱號,被國務院授予 “為科學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