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政區(Ecopolis)是人們對按生態學規律(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人類生態)規劃、建設和管理一個行政單元(可以是一個省、一個市、一個地區、一個縣或一個鄉鎮)的簡稱,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去改變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區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一類經濟高效、生態和諧、社會文明的生態社區。當前社會商流行一種觀念,認為國內外經驗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先規模后效益、先腐敗后廉潔是資本積累的必由之路,最終都能達到環境經濟雙贏。其實,早期工業化國家經過200 多摸索實現的局部環境經濟雙贏, 是以對全球生態資產的掠奪、全球環境的惡化、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為代價換來的。沿海一些經濟發達但生態失調地區局部可以雙贏,也是以犧牲區域利益、健康利益、農民利益和社會利益為代價(不健康、不公平、不文明)換來的。
發展是硬道理, 包括經濟的發展、人的發展和環境的發展。生態政區建設就是要在資源和環境容量高效利用的前提下, 以生態為綱,拉動社會、經濟的快速起步和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富裕、健康和文明,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三贏而不是雙贏, 雙贏不是可持續發展。生態省、市、縣規劃要在對傳統雙贏戰略的反思中強調區域環境尺度上的生態整合,產業層次上物質生產方式的重組,文化層次上人的素質觀念和體制耦合方式的升華,實現人、物、境三層次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這里的生態不只是生物生態、景觀生態,更重要的是有關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態、物質利用方式的經濟生態、和復合生態系統尺度上的整合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