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的地理區位(自然基礎)、發展沿革(經濟動力)、文化底蘊(社會內涵)這一三維組合,共同決定了該區域未來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取向、戰略布局和戰略要點。
隨著中國面對人口壓力、能源挑戰、資源短缺、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等瓶頸約束的增大,如何尋找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如何積極轉換增長方式;如何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何提升1980年以來“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的發展走向;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針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制定符合規律的循環經濟規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
循環經濟在宏觀層面上要求“全社會生產、全社會消費、全社會消納廢棄物”三者之間處于一種良性傳遞和共生互補的狀態,以達到人類向自然的索取被人類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的基本要求。循環經濟在微觀層面上要求改變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從源頭起經過若干個中間過程直到最終消費的各個環節,形成多個閉合式的環性產業鏈,將每個環節中的廢棄物和污染物,經過改造和分解,一部分回復到生產環節的起點,重新加入生產流程;一部分可能形成新的產業鏈,創造出新的財富。以上無論從宏觀上或從微觀上去認識,循環經濟都是新時期中國發展的重大選擇。
構建循環經濟的國家體系,必須強調三大要點,并由此演繹出政策上、規劃上、資金上、技術上的多元支撐,以便獲取推行循環經濟的全面成果。
一是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循環經濟雖然從經濟增長方式入手,但是其影響是社會的、文化的整體,因此制度保障是其第一位的選擇。所謂推行循環經濟的制度保障,主要體現出有完整的法律法規,以及這些法律法規在經濟社會層面上對行為規范的具體要求,如稅收制度、市場準入制度、政策扶持制度等。從而使得企業在構建循環經濟時,受到鼓勵和保護。
二是循環經濟的產業形態。要實施成功的循環經濟模式,從國家到企業均有把產業結構調適到符合實施循環經濟的必要形態,這個適宜的形態就是“集群經濟”。將分散的、無序的企業,組合成產業鏈并形成集中、分工明確和銜接有序的區域生產模式,因此必須有科學性的頂層設計。
三是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循環經濟的完善,取決于技術實現的程度和水平。每個循環圈的閉合聯接,均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實施方法、工藝鏈接、技術經濟比較等,如果缺失相應的技術組合,技術發明和技術進步,實施循環經濟也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