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實施免費轉崗培訓
轉崗培訓是銅梁解決失地農民生活問題的重要舉措。為了使培訓落到實處,縣、鄉鎮、村組都委派了信息收集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勞動力資源調查登記,詳細摸清了失地農民中的勞動力儲量、文化技能結構、性別比例、就業意愿等情況,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庫。縣里因此設置了11所勞動力轉崗定點培訓學校,由財政補貼,對農民實行免費轉崗技術培訓。到現在,已經有230名失地農民走入課堂,接受到企業務工前的免費轉崗培訓。(王科友)
民主村:興辦實體、引進企業助就業
巴南區花溪鎮民主村組織失地農民入股成立公司,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用于出租。通過這一途徑,失地農民的股金每年能收10%的紅利,其股金至今已增值了164%;村里近百名失地農民還成為了這些企業的工人。
同時,村委會大力改善投資環境,修建了醫院、停車場、文娛中心、物管中心等配套設施,以吸引企業前來投資辦廠。村里還出錢對失地農民進行鉗工、焊工等方面的勞動技能培訓。
他們又利用前來辦廠的宗申集團這張招牌,成功引進川渝精工、勝波科技等20多家配套廠,村里的1000多名失地農民在這些企業找到了工作。(周 雨)
福州:多渠道幫扶失地農民
福州市在金山新區的建設中,引導有一技之長的種花專業戶走“飛地農業”之路,向相鄰的閩侯縣租地種植花卉。對沒手藝的農民,政府則鼓勵他們使用30%集體留置款和自有資金,以村為單位投資組建了10個股份公司。對相當一部分既沒有成為“飛地農業”的經營者,又沒有成為公司股民的失地農民,政府積極引導和扶持他們管理金山新區的35條道路、2個公園,還安排了400多人從事物業管理、公共設施養護等社會事業服務。據統計,金山新區通過進廠上崗、產業轉移、自謀職業等途徑,已實現勞動力轉移7000多人。(盧 雅)
成都:鋪設就業綠色通道
成都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委托培訓”等多種方式,把失地農民就業與工作責任目標、招商引資、市場需求等掛鉤,探索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各種途徑。
新津縣在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的進程中,與企業簽訂了用人協議,政府負責組織失地農民按照用工單位的要求進行“訂單培訓”,幫助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
武侯區永豐鄉建立“三送”、“三會”制度,即技能培訓、就業信息、就業崗位送到家,和用人單位聯系會、農轉非人員就業情況報告會、就業明星經驗交流會制度。2003年共培訓失地農民1200余人次,幫助170名有較強市場意識和創業愿望的失地農民實現了自主創業,170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的失地農民走上了守自行車、參加社區巡邏隊、守大門、做清掃工等崗位。
金牛區投入2800萬元對2萬余名失地農民進行就業安置,向每個失地農民撥出700元培訓費,出臺了關于鼓勵企業吸納失地農民的扶持政策,對吸納本區失地農民就業的企業給予補貼和獎勵。 (劉裕國)
河南:失地農民安置三法
一是征地費入股安置。焦作市高新區楊莊村以土地補償金入股的形式參與創業中心的開發,創業中心與農民簽訂合同,約定確保農民有不低于原來種植莊稼時的收入,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二是保險基金安置。將征地補償費中農民個人應得部分集中起來,作為養老保險基金。洛陽市引導城鄉結合部的村民以村、組為單位用征地補償費建立保險基金,保證了農民每月拿到的生活費不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三是留地安置。安陽市高新區三里屯村,利用征地補償費、其他資金和剩余土地,投資2000萬元建成4棟學生公寓,租給安陽大學使用,全村每年增加收入170多萬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朱殿勇 李 艷)
寧波北侖區:為失地農民“送智”
集中了4個國家級開發區的寧波市北侖區,把失地農民視為寶貴的勞動力資源,去年投入500萬元,專門用于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重點放在當地企業急需的各種技術工人的培養上。他們組織區內19所職校、技校和鄉鎮成人學校,開辦生產技術、自主創業、社區服務三大門類的培訓,涵蓋商貿、信息、機械、縫紉等30多個項目。根據用工需求,針對失地農民具體情況,選擇相關企業和工種,有目的地進行訂單式培訓。區政府還與當地高校聯合推出大、中專學歷教育培訓,除減免一半以上學費外,政府每月還補貼150元生活費。(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