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學生獲取知識,更要教他們學會做人、不斷提升思想道德素養。我市各高校積極改革創新,探索獨具特色、切合實際的育人之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亮點紛呈。
校友事跡催新綠
2004年10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學優秀校友李存玉先進事跡報告會正在進行,報告會數十次被同學們的掌聲打斷。去世時僅30歲的李存玉,1999年畢業于西政法律專業,他選擇做了最艱苦的基層法官,超負荷的工作把他的身體壓垮了,去世時,他甚至沒來得及看一眼出生在青海老家才4個月大的女兒。
這是西政用校友事跡塑造人的一個事例。
正是基于用校友事跡塑造西政人這個理念,他們把校友事跡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活教材。在校友事跡潛移默化的感染下,同學中涌現出了許多動人的事跡。
就在李存玉事跡報告會結束沒多久,武漢鐵路公安處刑警大隊的兩位警官風塵仆仆趕到重慶,他們懷里揣著一封寫給西政的感謝信。
原來,就在不久前,西政法學院2002級雙學位班學生馬聘乘火車回家時,勇敢地站出來揭發并指證了正在實施團伙盜竊的一伙犯罪嫌疑人,為乘客挽回了不小的經濟損失,還由此牽出了一個長期在列車上制造混亂、伺機盜竊的犯罪團伙。
這種舉動是有很大風險的。“我們相信,馬聘能有這樣的覺悟,與平日里學校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位姓谷的警官道出了他們千里迢迢專程赴重慶送感謝信的緣由。
校報學生記者黃波克曾在去年炎熱的暑假赴河南采訪———法學院大二的周繼華在家鄉為搭救落水少年犧牲了。讓黃波克沒想到的是,當他采訪歸來,看到“西政先鋒網”的論壇里,同學們已自發為周繼華建起了“網上靈堂”。短短幾天,學友們紛紛到“網上靈堂”吊唁周繼華,送去了上千條感言。
“西政先鋒網”有個“我是西政人”社區,同學、校友們都及時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校友近況和先進事跡發布到網上。大伙兒都有一種自豪感,因為,這是“西政人的角落”。
在這個充斥著青春偶像與明星崇拜的時代,西政以校友先進事跡為學生們樹立道德楷模的做法,使優秀校友們越來越多的感人事跡在同學中間口口相傳,校報、校園網、先鋒網……越來越多的校友的事跡、優良品德和作風在同學中間得到弘揚,形成了西政學生教育的良好氛圍。
正如聽完李存玉事跡報告會的一位同學在留言中所寫的那樣:“倒下時,你是一棵樹,風起的時候,將隨之生發一片新綠。”
西政把校友事跡傳播到學生們心里,喚起了同學們崇高的榮譽感,也促使大家不斷地向優秀校友看齊。我們相信,越來越多西政學子會在他們將要奔赴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發出更多“新綠”。
“愛心超市開業啦!”
去年12月10日,重慶工商大學南岸校區16幢A3宿舍,一塊醒目的宣傳板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愛心超市開業啦!”……
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黨委副書記黃志亮告訴記者:“我們學校16000多名莘莘學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僅僅靠課堂與老師,是無法得到全面‘看護’的。最重要的,是要讓同學們在互相影響的氛圍中,自覺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思想境界。”
黃志亮談到了該校較早出現的“黨員服務站”。
“黨員服務站”是江北校區外語系總支組織黨員為同學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服務的流動站點。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去年12月,黨員服務站建到了學生公寓,有了專門的場所,廣大黨員更是有了家的感覺。大家可以在黨員學習室里借閱《半月談》、《當代黨員》、《黨員文摘》等雜志以及其他資料,有了討論問題的固定場所。同時,一部分生活和學習遇到困難的同學,還能直接向值班黨員傾訴和尋求幫助。
“如今的‘愛心超市’,讓同學們找到了更好地幫助貧困同學的途徑,能調動更多同學參與進來,在學生中間形成良好的風氣。”黃志亮說。
小小的“愛心超市”,雖然只有10余平方米,外加一個不遠處專門供貧困同學無償取用衣物和書籍的無人值守小貨棧,卻有來自全校各院系的4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做它的強大后盾。“開市”前,從桌子、椅子騰挪到貨架設置、貨品堆放,都是同學們自己打理。
眾人拾柴火焰高,小貨棧里總是源源不斷堆滿同學們捐贈的衣物,大家都很樂意自己的力量能夠給別人添一點溫暖,很多同學把自己的新衣物都送來了。有困難的同學,則可以到這里來無償拿取雜志、衣物,他們感到了學校對他們的關心,體會到了同學們的熱心。
如今,重慶工商大學的“愛心超市”已遠近聞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信念在同學們的心靈里也逐漸扎下了根,廣大同學在這個親情化道德培養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成就感和榮譽感。
“專業黨支部”效應
2002年,重慶大學研究生院搞了一次“黨員組織生活調查”。作為這項改革的發起者之一,研究生院的副院長劉清才對記者說:“調查讓我們發現,研究生黨員在過組織生活時遇到很多問題。我們學校是以理工科為主,很多研究生黨員長期在外作課題研究,無暇專程回來過組織生活;同時,大家普遍認為不同專業的人編在一個支部,總有一種陌生感,更談不上思想交流和碰撞出火花了。到了三年級,那更是急著各自找工作,支部組織生活的質量就更不用說了。支部生活是提高黨員思想素質的不可缺少的方式,長此以往,后果堪憂。”
把支部“改建”在專業上,重慶大學研究生院黨組織的創新實踐,更好地發揮了組織生活“啟人智,樹人德”的作用。
雷小華是重慶大學光電學院的碩博連讀生,去年9月,她成為研究生院支部改革后光學工程方向研究生黨支部的第一任支部書記。
曾經是“老”支部的成員,現在又是“新”支部的書記,雷小華對分專業建支部感覺良好。
她談起去年9月新組建的專業支部第一次過組織生活的情景。因為支部的黨員們都是研一的新生,雷小華就想:“能不能組織大伙兒在專業方面進行一些討論呢?這也是一種思想工作,既有助于同學們對所學專業有清楚的了解,又能使支部成員更快地相互熟悉,使支部生活走上正軌。”
議題立即得到了支部成員們的認同和支持。新學期剛剛開始,黨員們都積極地參與到這個話題資料的搜集工作中,然后在會上交流信息和心得,大家談學習、談工作、談對社會的看法,討論很熱烈。
第一次支部生活,就把交流專業信息和提高思想素質融合到一起,明顯地改變了很多同學以前認為過組織生活枯燥無味、可有可無的看法。
“專業黨支部”使支部成員多了共同語言,因為彼此之間的熟稔,大家可以盡情放開談理想,交流思想,活動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光電學院黨支部的成員們,最愛聽學院的老前輩黃尚廉院士在他們的組織生活中給大伙兒講他的學術經歷和人生體驗。黃院士的愛國情懷和高尚的人品,深深地打動了學子們,他們都為光電學院能有黃院士這樣的好榜樣而欣喜。
劉清才副院長高興地說:“導師們也很愿意參加這樣的組織生活,因為自己專業的學生都在這兒呢。學生更高興,因為有了和老師交流思想的新途徑。而我們看重的,是導師的學術跋涉、人生經驗、做人的品德對學子們的影響和教益,這更有助于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