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0日,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忠縣原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盧勝貴涉嫌交通肇事罪一案,由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在重慶公開開庭審理,盧勝貴犯交通肇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
一
2004年7月17日,地處三峽庫區的忠縣縣城像往常一樣平靜、祥和。
上午11時許,一輛車號為渝AF7153的長安車從中興醫藥公司往建委方向行駛著,在與相對駛來的一輛轎車會車時,長安車忽然發瘋似地沖上人行道,撞倒停放在藝苑發廊門前的一輛兩輪摩托車后,又撞傷人行道上的一對老年夫婦,長安車繼續前行,直到撞在發廊和副食店之間的墻柱上……被撞傷的老年夫婦被送進了醫院,但受傷較重的老大娘黃某因搶救無效死亡。
在民警調查時,一位自稱楊某的女子告訴民警,肇事長安車是她開的,一切責任由她承擔。可部分目擊群眾馬上出面證實,他們明明看見車禍發生后,從駕駛室里下來的是一男子,其身上還有血,怎么一下子就變成她了呢?
有人指證,逃逸現場的駕車男子叫盧勝貴。
經忠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認定,此次事故,盧勝貴承擔全部責任。盧勝貴違反道路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駕駛車輛操作不當,以致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嚴重后果,負事故全部責任,且在交通事故發生后逃逸,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3條的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應當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警方調查表明,原來楊姓女子是替盧勝貴“頂包”。盧受傷住院期間,還向前來看望他的有關人員有意隱瞞真相,稱自己是在視察濱江路工程時不小心摔傷的;從7月17日盧出事到8月6日市紀委通知他去“說清楚”這段時間,他沒有向有關方面主動承認駕車肇事的事實,直到公安機關對其展開立案調查之后,盧才坦白交代自己是“7·17”車禍的肇事者。一切事實說明,盧勝貴交通肇事后有逃逸行為,沒有履行搶救傷者的特定義務,還故意隱瞞了駕車肇事的事實真相。
法庭認為,盧勝貴違反道路交通法規,駕駛車輛過程中操作不當,以致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嚴重后果,負事故全部責任,且在交通事故發生后逃逸,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3條之規定,應當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責任。盧勝貴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屬于情節加重犯罪,應當在3年以上7年以下這個量刑幅度內對其量刑;但盧勝貴在交通肇事后履行民事賠償義務積極,已給受害者親屬賠償了6萬元損失,可以予以從輕處罰。
據此,法院以盧勝貴犯交通肇事罪,判處其有期徒刑4年。
二
眾多群眾關注此案,人們對盧勝貴不得不提出這樣的質問———
從一個普通公民的角度說,盧應當磊落坦蕩,敢作敢當。試想,如果楊女士為其頂罪成功,就意味著楊女士將受到法律制裁,作為楊女士好朋友的盧勝貴難到就心安理得嗎?那死去的黃大娘不是死得不明不白嗎?一個人一生之中沒有不犯錯誤的,怕的是犯了錯誤不敢正視,不敢擔當。
從一個駕駛員的角度講,盧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國有國法,行有行規,一名醫生面對傷員,他要救死扶傷;一名消防隊員面對大火,他要沖鋒陷陣;那么,一名駕駛員面對突發交通事故,就應當保護現場、救治傷員,而盧勝貴不僅不救治傷員,反而悄無聲息地從現場逃逸,盧的所作所為不是違反了一個駕駛員的基本職業操守嗎?
從一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角度審視本案,作為代理縣長的盧勝貴,更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哪里有危險,盧就應沖向哪里,把死的可能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讓給人民,更何況這起交通事故是他一手造成的;但是盧勝貴不僅沒有履行應盡的職責,更是忘記了人民公仆的神圣使命。盧勝貴從現場逃跑的行為,有損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其受到法律制裁完全是咎由自取。
三
2004年7月17日盧勝貴駕車發生交通事故時,他在忠縣任代理縣長僅43天。法庭調查辯論結束后,盧勝貴在作最后陳述時表示了悔恨。
他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時代沒有特殊人物,不管是什么樣的人犯了罪,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他說,正如自己作為一名縣級領導干部,同樣因犯了罪被押上被告席,并將要受到刑事責任的追究,這充分體現了司法的公正。
同時,盧勝貴又感到無比愧疚,他說,在自己仕途正如日中天的大好時光里,一不小心犯下了交通肇事罪,對不起組織多年的培養,更辜負了人民群眾的厚望。他希望大家從他身上吸取教訓,千萬別以身試法。
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韋鋒認為,假定盧勝貴駕車撞人造成一死一傷,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但如果駕車撞人后不逃逸,而是采取措施及時施救,盡量把事故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他不至于被判刑4年。
像盧勝貴這樣的領導干部違法的現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紀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是盧勝貴犯罪的重要原因,事故發生后,盧心存僥幸,更缺乏對老百姓的關愛之情,導致一錯再錯。
從盧勝貴案件中,各級領導干部應當吸取深刻教訓,認真學習法律法規和黨紀條規,不斷增強法制觀念和紀律意識,真正把老百姓的危難和利益放在心上,才能無愧于黨的希望、人民的重托,自己也才不致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