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西線進行的“固壘作戰”中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1916年10月,為了奪回德軍花費12萬發炮彈才占領的杜奧蒙炮臺,法軍第2集團軍司令官尼韋爾將軍想出了一個新招。10月20日那天,持續了近一個星期的法軍炮火突然改為徐進彈幕射擊。德軍按常規判斷,以為法軍要發起沖擊了,便將嚴密偽裝起來的630門重炮一齊推出,企圖阻擊法軍的沖擊部隊。可是,德國人失算了,法軍步兵并沒有躍出塹壕沖擊。
原來,尼韋爾用徐進彈幕射擊,使了一個“引蛇出洞”之計,誘使德軍暴露炮位后,法軍炮兵先敵射擊,不到兩天就把德軍炮兵炸得七零八落。法軍乘機沖擊,僅付出輕微代價就奪回了杜奧蒙炮臺。尼韋爾的戰術轟動一時,被人們譽為“凡爾登戰法”。
吃了苦頭的德軍,對“凡爾登戰法”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尼韋爾卻被成功的經驗迷住了雙眼。一年半后,他再次將“凡爾登戰法”用于對興登堡防線的進攻。結果,在第一天的戰斗中,法軍就喪失了9萬多名士兵的生命。事后,戰史學家將法軍的失利稱為“尼韋爾大屠殺”。
從“凡爾登戰法”到“尼韋爾大屠殺”,說明了一個道理:第一次使用的手段總包含著成功的希望。倘若沿著第一次成功的道路繼續走,那就可能要落入陷阱。因此,軍事家應當永遠去尋找“第一次”。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局部戰爭———馬島之戰、貝卡谷地之戰、美軍襲擊利比亞、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每次都是“第一次”,沒有重復性。在戰爭史上,那些創造奇跡的軍事家不是新手段的發明者,便是使用新方法、新手段的第一人。
哥倫布立雞蛋,亞歷山大揮劍解開哥頓神結,都是超出人們的正常思維,第一次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了看似非常復雜的問題。
有人說:第一個把女人比作花的,叫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花的,稱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作花的,實為蠢才。求新,求新,需要多用質疑的眼光審視現實的一切,不受傳統習慣和成功經驗的限制,不被現有的東西所框定。求新,需要獨立思考,最忌“從眾心理”;需要隨機應變,克服“思維定勢”;需要戰勝自我,防止“先入為主”。
框框不僅束縛人的思想,往往還形成禁區,壓抑人們的創造個性。在每一條思維路線上只有一個始點、一個“初次”,所以,要想不斷地尋求到新奇,就得不斷地變換思路,不斷地變換思索問題的起始點,永遠探求“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