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中國工人了不起!你們已經是老師了!”
120天,160天,191天,231天……這是在重慶長壽的四川維尼綸廠(以下簡稱川維廠)裂化反應爐最近幾年的每次運行周期。
2004年4月,川維廠派人到德國原設備引進廠回訪,當得知川維廠裂化反應爐目前的運行周期時,德國專家大吃一驚:“了不起!中國工人了不起!你們已經是老師了!”
在德國專家看來,這是一個奇跡。
因為,這臺上世紀70年代從德國引進的設備,原設計運行周期只有45天,而川維廠竟然把設計周期提高了5倍!
創造這個奇跡的,是共產黨員、高級化工技師米鈺林。誰也沒有想到,他以前只是一個僅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
在川維廠工作28年,米鈺林的生活很清貧。但是,他卻掌握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技術,僅最近3年就為企業節約七八百萬元。
因為他創下的一個個奇跡,去年,49歲的米鈺林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重慶市首屆“十佳知識型職工”殊榮。
“不怕沒文化,就怕沒骨氣、不學習。”
1972年,米鈺林初中畢業下鄉當知青。4年后,被分配到川維廠乙炔車間當操作工,與他同時到這個崗位的,多數是大學生。
乙炔車間裂解裝置被譽為企業的心臟,是整套生產流程線上最核心、最危險、聯鎖最復雜的部分,操作工藝不易掌握,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事故,甚至發生爆炸,因而又被稱為“火山口”。
林立的塔罐,縱橫的管網,魔幻般的化學反應……米鈺林仿佛面對一部深奧的天書!“連英文字母我都認不全啊!要操作這個裝置,真是比登天還難!”米鈺林開始打退堂鼓了,他想去當車工。
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使米鈺林受到極大刺激。
廠里引進的設備開始試車。經過短期培訓的米鈺林準備啟動一個乙炔爐的燒嘴板冷卻系統,結果不得要領,整整4個小時,系統都沒能運轉。
“你是啷個學的?!”值班長非常生氣,大聲喝斥,“這么簡單的操作都不行,你還能干啥子?”
“丟人現眼!我恨不得鉆進地縫!”那一刻,米鈺林被深深刺痛了,“不蒸饅頭,也要蒸(爭)口氣。我就不信掌握不了這套技術!”
米鈺林老老實實地從化工基礎知識、工藝流程等基本知識學起。
A、B、C,X+Y……這些簡單的符號,米鈺林學起來非常吃力。集體宿舍的床上,車間的水泥地上……米鈺林專心地聽技術人員講解,下課后就拿著流程圖跑到裝置上去查對,把每一個部件的位置搞清楚。看不懂、不理解,他就對技術員“窮追不舍”,一遍不行,就跑兩遍、三遍,直到弄懂。妻子孟小梅說:“有時深更半夜悟出點道理,他立馬翻身起床記下,生怕天亮后忘了。”
米鈺林愛好書法、攝影,喜歡打籃球,看到同事們在球場上快樂地奔跑,他心里癢癢的。但是,他必須克制自己,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文化低,不學就落后,就要受氣!
為了“爭口氣”,當人家散步聊天、唱歌跳舞、看電影時,米鈺林把自己關進宿舍,“惡補”高中數理化課程,學習高等數學、天然氣化工知識等。寢室的地板成了他的作業紙,畫滿了工藝流程圖,寢室門成了黑板,寫滿了公式、分子式、聯鎖系統的順口溜。
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米鈺林終于掌握了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技術,成功地“入了門”。
2000年,川維廠決定淘汰已經使用20多年的氣動儀表控制系統,改用更先進的計算機DCS操作系統。年近50歲的米鈺林又一次扎進了新知識的海洋,雖然頭發掉了不少,但他很快成為了DCS操作系統的能手。
1983年,米鈺林當上班長,1995年入黨,以后又被提升為值班長、工段長、裝置操作主管。從初中生到高級化工技師,米鈺林由“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并帶出了30多名高徒,而這些徒弟多數是科班大學生。
“只要不迷信,洋設備洋技術也可以‘動刀’。”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川維廠仍在沿用20多年前從德國引進的裂化反應爐。
按德國專家設計,裂化反應爐每45天就得停車檢修,每檢修一次,要花數萬元,還會因此而停產,給企業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
隨著技術與經驗的逐漸成熟,米鈺林心里對這套洋設備、洋技術的問號也就越來越多———
為什么裂解裝置在運行中聯鎖停車這么頻繁?難道停車次數就不可以減少?為什么運行45天就要停車檢修?難道運行周期就不可以延長?
…………
面對一大堆的“為什么”,米鈺林寢食難安。
仔細分析,查閱資料,冥思苦想,反復試驗,米鈺林終于逮住了“頑敵”:裂化氣反應爐運行中產生的碳黑,導致設備“堵塞”,從而影響裂化氣反應爐運行周期。
米鈺林興奮不已,與技術員一道,大膽地給洋設備“動手術”:改造過濾網使其經常切換,有效延緩堵塞速度;優化工藝,調整流程,減少能耗,降低磨損……
圍繞提高裂化反應爐運行周期,米鈺林先后實施了大大小小技術改造50多項。最經典的改造是,他只用了一個閥門和一根管子,就使碳黑堵塞周期提高了3倍以上。
在川維廠乙炔車間,《乙炔爐刮碳操作管理規定》、《電濾器沖洗管理規定》、《乙炔爐儀表聯鎖短接管理規定》等八項規定,被譽為“不能逾越的‘高壓線’”,其“著作權”屬于米鈺林。這些他長期探索總結的操作規范,從制度上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引起的非計劃停車。
奇跡發生了。裂化反應爐原設計的45天運行周期不斷延長:1998年為120天,1999年為160天,2000年為191天,2003年為231天……
由于運行周期延長,裂化反應爐近3年來就減少檢修124臺次,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780余萬元。2001年以來,乙炔爐沒有進行過任何主要構件的更換,這一項又節約資金40多萬元。
2004年5月29日,國家權威部門專家鑒定:川維廠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痛快極了,感到無比自豪。”米鈺林說,“洋設備洋技術也不一定完美,只要不迷信,肯鉆研,善創新,也可以‘動刀’。”
“哪有啥‘火眼金睛’喲,這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力量!”
米鈺林有個習慣,凡設備發生異常情況,他都要認真記錄,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
工友們說:“他閉著眼睛能說出每一個部件、每一個塔罐、每一根管道在裝置中的位置,能準確地找出運行中出現故障的原因,并對癥下藥。”
一天晚上,米鈺林難得有機會正陪妻子散步。突然,他發現遠處廠區的火炬不對勁,憑經驗,他判斷是裝置發生了異常情況。米鈺林拋下妻子,一邊打電話給車間控制室,一邊跳上一輛出租車火速回廠。到車間后,米鈺林得知,因設備閥門突然打開,當班人員認為是設備發生故障,要停機檢修。米鈺林觀察后判定不是設備發生故障,只是閥門出了小問題,不需停車。他立即通知維修工前來維修,從而避免了停車損失。
2001年,在一次常規檢修中,車間防爆膜意外地被兩次沖破并噴火。廠長劉家榮回憶說:“當時我們認為是壓力過大,而米鈺林卻說是里面有異物。雙方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誰都不愿讓步,爭執到最后我們都拍了桌子。”倔強的米鈺林徹夜守候拆機,果然發現管道內有鐵條、螺帽未清理。
2002年,川維廠投資10億元的天然氣乙炔工程全面實施。米鈺林擔任了裂解裝置開車隊隊長。
當投料試車工作進行到關鍵時刻,有兩臺核心設備乙炔爐出現了反應后裂化氣溫度居高不下的情況。一小時、兩小時……幾十個小時過去了,這樣開開停停的試車持續了20多天,大家焦急萬分。
在那些日子里,大伙兒看到米鈺林整天一身汗水加碳黑,褲袋里揣著一瓶礦泉水,儼然一個“非洲人”。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最后,米鈺林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問題可能出在內部部件的安裝上,應該打開設備重新調校!
“重新調校?前功盡棄不說,還得擔風險!”大家一致反對。因為,如果重新調校,其他部件都得一起移動,假若調校不成功,直接影響到天然氣裂解反應。而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整體安裝的設備會在內部出問題。
米鈺林堅持自己的看法,打開了有問題的乙炔爐,但表面上沒看出什么問題來。米鈺林反復通入淬火水進行對照檢查,這時,他發現了一個“秘密”:有相當一部分淬火水沒有起到終止反應的作用,鉆進爐里用尺子一量,偏差出來了———僅僅只有幾毫米!
“重新安裝調校!”在現場的生產副廠長下達了命令。
新裝置重新啟動后,經不斷調整工藝參數,溫度終于降下來了———成功了!在場人員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又驚又嘆:“米師傅真是‘火眼金睛’啊!”
“哪有啥‘火眼金睛’喲,這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力量!”成功的那一刻,一向嚴肅的米鈺林,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微笑。從新裝置的安裝到試車,米鈺林在整個過程中找出280余個較重要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獨自站在高高的冷卻塔上,看著那光艷明亮的火炬,回想建廠初期,全部由外國專家組成開車隊,單機試車、聯動試車耗時近一年,而今天,川維廠自己設計、自己建設、自己開車,單機、聯動試車僅3個月就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淚水,模糊了米鈺林的雙眼。
“人要憑良心做事。沒有川維廠,或許我們還在農村挖地瓜。”
管道蜿蜒復雜、反應爐烈焰滾滾、噪音震耳欲聾、空氣酸臭刺鼻……這,就是乙炔車間給人的感覺。曾有個大學生徒弟因無法忍受這種工作環境當了“逃兵”,而米鈺林在這里一干就是28年。
“人要憑良心做事。沒有川維廠,或許我們還在農村挖地瓜。”對米鈺林而言,良心就是“愛崗敬業、忠誠于工廠”。
2003年7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讓人窒息。
天然氣乙炔工程已進入開車前試漏、試壓、試聯鎖的關鍵時期,烈日下的化工設備表面氣溫高達四五十度,幾乎可以把人烤焦。連日超負荷工作,米鈺林的身體撐不住了,上裝置樓梯,他雙腳打顫,只好抓住欄桿往上蹬,每上一步,都大汗淋漓。而他每天要在裝置上像這樣上下幾十次。
一天,米鈺林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昏倒在地。工友們立即把他送進醫院,廠領導專門給他安排了單人病房,“命令”他安心休息。
“這個時候多么需要人啊,我能躺得住嗎?”米鈺林嘴上服從廠領導的“命令”,心卻早已飛回了車間。
兩天后,他悄悄溜出病房,拖著虛弱的身子一頭扎進施工現場。
新設備試車那幾個月,米鈺林常常一守就是幾天不回家,困了就趴在辦公桌上瞇一會兒,醒來又鉆進設備里,一身衣服全是碳黑。有次,妻子孟小梅去車間找他,竟然沒把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丈夫認出來:“一張臉除了能看到兩個白眼珠子在轉,其他全是黑的,鼻子嘴巴都分不清了!”
在米鈺林的兜里,經常裝著小藥瓶,復方降壓片、蘆丁片、人丹———他患有高血壓病。廠領導打算不讓他在高危環境下工作,可米鈺林堅決不干:“大家都揀輕松的活干,那苦活就沒人干了。”
“我只是學了自己該學的知識,做了自己該做的工作,組織上卻給了我很多榮譽。這些,應歸屬于我們的企業,歸屬于我的工友!”面對榮譽,米鈺林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