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油在石油衍生產品交易中發生
重大損失,凸顯出中國公司在治理上的薄弱之處,而不是優勢。其他一系列的公司丑聞也顯示,中國政府將企業拿到海外上市的戰略不能算成功,而是存在缺陷。外國投資者和中國政府在利益方面,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志同道合。
歐美金融分析師表示,一大問題便是中國的上市國有企業仍然沒有把股東權益提高到超越政治考慮的層面上來。這是因為中國上市公司同母公司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今天,某人可能還是中國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明天就有可能成為中國某個省的高級領導。還有,相互競爭的幾家電信企業的管理者可能職位相互對調,而不用去理會股東們是否知道和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這就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特殊性。
海外媒體認為,投資者難以掌握中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內幕,這些公司的管理純粹就是暗箱操作,甚至有可能是個黑洞。在中國航油的身上,這樣的內部管理丑聞暴露無遺。這個公司承認其交易員違反了內部管理條例,在從事石油衍生產品交易的過程中給公司帶來了至少5.5億美元的虧損。此前,中國大型國有上市公司已有一系列丑聞相繼曝光。
雖然許多國家都曾出現過公司丑聞,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只能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不是一些小企業,而是大型國有企業,它們都是各自行業數一數二的企業。這些公司的信息披露標準還有很大的改進余地。
這些丑聞可能會給準備上市的中國企業帶來負面影響。盡管接二連三的丑聞促使一些人士提高了警惕,但大多數中國國有上市公司的股價并未出現大幅下挫的局面。外國投資者鐘愛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股票,是因為這些企業往往在中國國內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市場地位和管理水平是兩碼事。
歐瑞珍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及英國《金融時報》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