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董事長的品質似乎顯而易見:必須是好的聆聽者、伯樂和促進者,必須與股東建立信任關系,必須是首席執行官的引導者、導師和反饋者
過對正面和負面的董事經驗進行總結,英國獵頭公司的研究小組得出造就優秀董事長的10大因素。許多因素涉及良好的人際交往和交流技巧,以及將客觀情況與對機構運行狀況的全面了解相結合的能力。
受訪者同意如下觀點:偉大的董事長原先不是首席執行官。“許多首席執行官并不具備成為董事長的技能,當然更不是在同一家機構內,因為他們無法聽之任之,”一位受訪者表示。擔任兩家機構董事長的另一位受訪者表示:“董事長應該是在其他方面非常‘忙碌’的人,否則他會插手干預。”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董事長的作用有所不同,而不僅僅是首席執行官的晉升。“董事長沒有必要想做首席執行官。他的作用在于使首席執行官成為英雄,而不是他自己,”一位董事表示。另一位董事說,“學習做一位有效的非執行董事是成為有效董事長的先決條件。”
優秀董事長的一些品質似乎顯而易見:他(或她)必須是好的聆聽者、伯樂和促進者,必須與股東建立信任關系,必須是首席執行官的引導者、導師和反饋者。深入研究這些品質,我們會清楚地發現,董事長應該采取大量平衡措施。
以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的關系為例。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要共事愉快,忠誠和友誼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當董事長的工作還要使首席執行官和其他高管承擔責任時,他們之間的關系應有多密切呢?
“董事長不應成為懺悔神父或是哭泣者依靠的肩膀,”一位董事表示,“他們給予的支持必須加以謹慎的平衡,必須既關鍵又具建設性。”一位董事長回憶說:“我曾經對我的首席執行官說,我必須讓你成功,支持你,否則就要解雇你。”
要做到必須的客觀公正并非易事。一位受訪者描述了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一開始他也不愿意……他最終確實滿足了股東的期望,但在登上中心舞臺前,他得受到敦促,而且因此必須做出令他非常不舒服的決定。”
董事長通常在董事會很有影響力,但優秀的董事長將弱化這種影響力,而且會對周圍的董事保持敏感。“強勢的董事長必須非常謹慎,不要妨礙其他董事會成員做出貢獻,”一名董事表示,“他們不應該太早表達自己的觀點。”
目前,他們還必須在監管要求和戰略制定上取得平衡。“自從作為新董事長上任,我就認識到,我們過去在公司治理上花費了太多時間,”一位受訪者承認,“而我現在認為,必須相當快地做完這些事,并花更多時間在戰略制定上。”
一個真正優秀的董事長應該是什么樣?一位董事這樣總結:“他很有感染力、非常善良、關心他人、平易近人,但也可能非常尖銳,并能采取強硬手段處理事情。”
(原文刊登在2004年12月8日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