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所提出的“新法治主義”,實質就是在中國產權改革中推崇一種制度的執行思維和執行能力。
青島海爾由原來純國有制的公司轉變成現在的集體所有制,這個轉型過程為何如此不明朗?海爾是否通過內部運作實現MBO,導致了國有資產流失?這種產權改革的含糊不清的方法,是否會滋生更多的質疑?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由于法治框架不健全、游戲規則的缺乏,不少人幾乎是在無法可依的狀況下隨意追求財富,這就必然會在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侵害到他人的利益。在這方面,中國的股市和產權改革最具代表性。由于沒有嚴刑峻法的懲處,上市公司可以毫無顧忌地圈錢;由于存在著法律空缺,國企老總可以正大光明地在MBO的掩護下,“合法”地侵吞國有財產。
郎咸平提出:“新法治主義的含義是要確立以民為本的法治化改革方向,以法治來規范每個社會群體,從而讓每個群體在共同的游戲規則下發揮其創造力?!?/p>
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法治建設,必須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主旨,但也不能離開政府行為的強力介入。轉型時期的政府應當發揮更多的經濟調控職能:界定和保護產權;推行法治;提供某些公共產品;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郎咸平也坦承,對于新法治主義,他個人從頭到尾都主張大政府主義和中央集權。
在市場經濟時代,尤其是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法治還沒有達到高度的程序文明,政府的退出將會給老百姓帶來可怕的劫難。因為企業家并不是天生就偉大和高尚的,企業家只有在一系列制度的約束下,才能使他們的行為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客觀上也對社會負責任。
作者趙飛為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