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的主干道之爭
蕪湖機械工業園是在我到蕪湖縣之前選址并動工建設的。縣辦工業園經費少,一切從簡。規劃圖是請上海市規劃院的一位蕪湖籍老教授與本縣規劃設計院共同設計的。工業園起步區0.5平方公里,當時有幾家縣內企業落戶其中了,但外來投資還不多。
到蕪湖縣后不久,縣委常委會決定讓我直接分管蕪湖機械工業園。機械工業園主任,是一位副縣長兼任,人精明強干。于是,我想分管只是掛名一下而已。接下來,讓我沒想到的事接踵而至。
2002年,安徽省交通廳決定拓寬改造省級公路蕪(湖)屯(溪)路。拓寬改造方案中,將穿越灣沚鎮(蕪湖縣城所在地)的線路向東部轉移,裁彎取直正好貫穿了規劃中的蕪湖機械工業園的主體區。由于蕪屯路新線與原規劃圖中的工業主干道比較接近,縣委常委中就發生了修不修主干道的爭論。一部分常委認為,以蕪屯路新線代替工業園的主干道,可以節省大量投資。另一部分常委認為,蕪屯路是省級公路,擔負著全省南北貨運和客運的任務,騎路建設工業園將會導致問題叢生。由于雙方說的都有道理,爭執之中難以決策。
事后,縣委書記找到我,讓我以講課的方式在縣委常委會說清解決方案的理由。于是,在縣委常委會上我面對蕪湖機械工業園的規劃圖,說出了必須另修工業主干道的道理。首先,從投資角度說,蕪屯路新線代替工業園的主干道看似可以大量節省投資,其實不然。因為蕪湖機械工業園選址的3平方公里是一個高低落差較大的丘陵,地形復雜,其中有山坡,有水田,有旱地,有池塘,高低落差一般在7至8米,最大處達10多米。如果以蕪屯路新線為工業園的主干道,整個園區將難以確定一個基準的標高點,推土機沿蕪屯路新線推土,土方量很大,多推的土方的費用,就可能接近修建主干道的投資。而且,工業廠房的地基如果建在落差大的地塊上,廠房蓋好后,松土的沉降將直接影響廠房的質量與安全。經過一番經濟分析,我接著對工業園區規劃提出了新的修改建議,即將蕪湖機械工業園布局調整為蕪屯路新線、蕪宣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出口接線之間的位置,園區向北方向延伸擴展,中央部位繼續修建高標準的主干道。沿主干道兩邊布置工業用地,按招商售地進度修建橫向支路,層層向北推進開發。
在我一番說解之后,常委會對是否修建工業主干道進行了表決。表決結果是一致同意調整原規劃設計圖,先修建工業園主干道,加快工業園建設進度,以配合全縣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
這件事引起我對縣級工業園的深層思考,工業園區規劃需要有高度專業知識和超前的規劃思想。目前,國內園區規劃設計費用很高,迫使一般縣區政府采取因陋就簡的措施。其實,縣級工業園建設涉及億元以上的資金投入,是一個縣區的百年大計,不可忽視。高昂的規劃設計費用需要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設立專項基金予以補貼。
政府誠信至為重要
2002年10月,蕪湖縣縣委常委會為加大全縣招商引資的力度,同時,也為了樹立政府信用形象,通過了一項決議。決議要求縣計委、招商局清理往年頒發的招商引資獎勵政策的文件,按當時規定的政策兌現對引資人獎勵的承諾。
事后,縣計委、招商局將幾年按縣政府出臺的招商引資獎勵政策規定,應當獎勵的人和獎金數額制成清單,總額為20多萬元。縣委常委會再次對這一敏感議題作出決定,建議縣政府成立多部門參與的核查小組,復核按政策規定列出的獎勵清單。會后,縣委辦、政府辦、財政局、縣紀委、縣工商聯等部門抽人組成一個核查小組,共同對照已頒布的政策規定,核對受獎勵的人和獎金數額。核查結果再次上報縣委常委會。會議決定按核定后的獎勵清單予以兌現,并同意媒體報道此事,以求樹立政府的信用形象,動員全縣民眾關心和支持招商引資工作。一時間,蕪湖縣的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和機關簡報等都相繼報道了這一新聞。
一個多月后,有一位市民向我反映說,在公開報道的名單上,他被確定獎勵5000多元錢。由于新聞媒體的報道,蕪湖縣已經家喻戶曉,他還為此事請過幾次客,但獎金卻遲遲未見到。他的話引起我的重視。這次兌現獎勵政策是蕪湖縣樹立政府的信用形象,動員全縣民眾關心和支持招商引資的重大舉措。怎么能沒有兌現呢?于是,我撥通縣政府辦的電話,詢問招商引資獎勵兌現的情況。辦公室負責人在電話中對我說,這筆資金雖然可以發放了,但最終的獎勵兌現文件無縣領導簽發,因此獎金始終沒有發下去。我說此事社會輿論已出,縣委常委會為此事開過三次會議,獎金一定要立即兌現,不宜再拖。獎金發放文件如果我簽字能有效的話,你即刻送來讓我簽字。十分鐘后,縣政府辦送來待簽發的文件,我簽字“立即兌現”。這次招商引資獎勵引資人的獎金最終兌現。
目前,國外投資者和國內民眾對我國的信用環境十分憂慮,而要改善信用環境,各級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尤為關鍵。一級政府如果不能誠信于本地居民,那么,再去要求居民和企業守信用,其難度可想而知。
勸說民眾創辦工商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蕪湖縣居民中有一批人因采挖青弋江中的黃沙而發了財。青弋江在蕪湖縣境的黃沙顆粒均勻,是建筑中使用的上乘材料。百萬元戶、幾百萬元戶不在少數。面對新世紀工業化時代,這批富裕人士感到市場競爭激烈,產業門檻提高,有退出商界而求食利的思想。
在縣辦工業企業和鄉鎮集體辦工業企業大多倒閉,工業發展遇到挫折的背景之下,如何動員和促進民間資本積極創辦現代工業,是擺在縣個私經濟發展領導組面前的一個重大任務。
趙總,蕪湖縣本地人,自小以養蜂為生,后又逐漸做起蜂蜜的生意,在江南地區大量收購蜂蜜,運往上海、江蘇及海外銷售。幾年前,與溫州商人合伙創辦上海華聯蜂業公司,蜂蜜的生意做得更大,幾乎壟斷了皖南的大部分蜜源。后又涉足超市、旅館業經營,在上海、溫州、蕪湖、池州等地開有超市,并承包經營了縣委招待所。由于20多年蜂蜜原料的經營,他與合伙人對蜂蜜原料的加工充滿了憧憬,但又不愿涉足加工業,怕承擔太大的風險。
我抓住他對蜂蜜有豐厚利潤的渴望心理,勸說他向蜂蜜制品加工業延伸經營。在我的鼓動下,他終于帶隊外出考察蜂蜜制品市場和相關加工企業,回來后,更加堅定了進軍加工業的信心。于是,我又動員他在工業園區購買土地建廠房。趙總一向辦事穩健,先只購15畝地,小試牛刀。我勸他將工廠區放大一倍,以避免工業園區建成后,他的廠區就難以擴展了。從商業經營走向工業經營,對他來說是一次大的飛躍。工廠建成后,他利用對蜂蜜行業熟知的自身優勢,很快就接到了上海冠生園集團公司的加工訂單。2003年,他的加工廠被上海市冠生園集團公司接納為集團成員單位,并每年有穩定的并不斷增長的加工訂單。事后,他對跨出這一步尤為感慨,并感謝我對他的勸說。雖然,他辦工業之路能走多遠難以預測,但他已有了辦工業的信心和勇氣。
事后,我在全縣個私經濟工作會議上,重點介紹了趙總辦工業的經過與成效,并對此案例大加贊揚。他的事跡對蕪湖縣其他有資金實力的人產生了較大影響,不少人開始在謀劃新的創業思路,改變了小富即安的思想。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農業生產是經濟基礎,歷代朝廷都有勸農的舉措,并把勸農作為官吏的主要任務。早在秦朝,商鞅就推行過農業獎勵制度,耕織生產粟帛多的人,可免除奴隸身份,可以封爵位。元朝政府還專門設立過勸農司。現在,我國正處于加速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刻,勸說民眾創辦工商業,也應當是各級黨政領導的主要任務之一。一個地區縣域經濟的興起,關鍵就是要發動民眾創業,大力發展民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