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柳青在長篇巨著《創業史》中開篇寫道:“創業難,難就在于創業。”2004年12月18日,由陜西省企業家協會、陜西省工業經濟聯合會、陜西省進出口企業聯合會以及《陜西日報》社和有關專家,對陜西省31戶企業申請報名參加第一屆“創業企業家”評選者,逐一進行了走訪與調查,詳細考察了解了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經濟效益,節能環保及納稅情況,并同申報人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談,根據有關標準要求進行篩選,最終確定出了陳放、陳暉、王保成、吳建中、何萬盈、印建安、高仰才、赫宇、高峰、馬宇箭、張林森、劉靜波、張根鎖、賈韻梅(排名按姓名筆畫)十四位成員,正式授予為“第一屆陜西省創業企業家”榮譽稱號……
(一)
在市場經濟大發展的今天,企業家不單是三個字的美麗稱謂,就象學者周述蓮論述的那樣:“具有創新精神,善于經營管理企業使之興旺發達的人叫企業家,或者說是用創新精神來經營管理企業使之興旺發達的人叫企業家”。縱覽這十四位創業企業家,均是工交企業界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他們挺立在國營企業改革的前沿陣地,在堅持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奮力開拓市場,不斷使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穩步前進……一個成功的企業面前,必然站著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我們關注企業家的成長,研究剖析企業做大做強的規律性,這也是什會的一種責任。這十四位企業家,無不說明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一、一個企業的好與壞,關鍵在法人,有什么樣的廠長經理,就代表著什么樣的企業。我們現在所推行企業改革,改制或重組,始終不要忘記以人為本的宗旨。這從寶雞卷煙廠廠長陳暉、延長油礦管理局局長赫宇、陜西省郵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王保成等人的事跡中就能看出這閃光的一面。由于他們嚴以律己,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揚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一身正氣,知人善任,使企業管理隊伍的人才結構不斷趨于合理,企業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每位員工真正把企業當成了自己的家,法人代表也在企業中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這樣自然就會出現群雁高飛頭雁領,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喜人景象,企業也會越辦越紅火。
二、企業法人已經完全走出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勇于創新,加大了重組改制的力度,不找市長去闖市場的意識普遍加強。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加速轉化的進程中,仍還有一些少數的國營企業工廠的領導階層,老是抱著“國字號”的金牌不放,企業再生產,新品上市,銀行貸款等企業經營管理方而,總是難以面對現實,不下功夫去尋找市場上的“增長點”,而是不厭其煩的去找有關的黨政機關領導、銀行行長,總是希望政策和信貸上給予傾斜照顧,天長日久,良好的市場機遇失之交臂。而這次評選出來的企業家陳放,1991年4月份擔任陜西省公路機械廠廠長以來,由于不斷改革創新,將一個瀕臨倒閉的小企業發展成為目前總資產達到6712萬元的國有控股公司。與此相同的還有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峰,1991年上任后,面對著正處于虧損狀態的企業,產品單一,技術落后,職工人心渙散的不利局面,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觀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初步理順了較為完善的企業創新體系,使企業進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企業總產值和利稅從1991年的3000萬元和200萬元,發展到2002年的81000萬元和7600萬元。還有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仰才,在企業全面建立和推行了利潤經營模式和自負盈虧機制,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公司所屬二級單位均實行買賣關系,各單位之間的經濟往來通過橫向協議或合同來約束,按市場化要求進行結算,做到了“親兄弟明算帳”,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把盈利和虧損放到“陽光”之下,讓人心悅誠服。因而他在2001年5月上任時,公司在上年虧損2761萬元的基礎上實現扭虧為盈,盈利247萬元;2002公司實現利潤1456萬元;2003年更上一層樓,實現利潤2964萬元,公司一舉躍進全國煤炭工業百強行列。
三、企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金量在增長,“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在這些企業中普遍開花結果。陳暉擔任寶雞卷煙廠廠長后,從2000年以來提出了“鞏固,提高,創新,發展”的經營方針,近年來工廠技改投入1.9億元,主要技術裝備達到了行業先進水平,使煙廠步入到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年實現稅利由他上任前的9.06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2.52億元,利潤由9000萬元增加到1.69億元,職工年收入由1.93萬元增加到2.59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相同的還有西安長城制藥廠廠長吳建中,上任后實行了“廠校聯姻,科技興企,實施名牌”的發展思路,并堅持走產學研聯合之路,與大專院校,科研部門相聯姻,共同開發高科技生物制劑產品——迪賽片,成為企業的主打產品后,各項經濟指標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使企業產銷兩旺。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億元以上,利稅約5.3億元的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能取得這樣好的效益,董事長印建安的法寶就是積極調整營銷戰略,狠抓人力資源開發,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改造,推行主導產品“零缺陷”工程和實施“保新品,創精品”工程,由此可見科技給予企業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
四、高學歷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堅持了科學的發展現,讓企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生存發展。陜西華山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根鎖,研究生學歷,正高職工程師。近年來,他所管理的企業不惜重金用于技改和環保,這是難得可貴的。同時又倡導企業積極推行“5S”管理體系和以顧客滿意度為宗旨的質量管理體系,也通過了IS090012000國際標準質量體系認證。在企業發展中,他不斷培養企業文化,激勵員工在工作中創新與奉獻,造就了一批懂生產,會管理,作風硬,素質優良的干部員工隊伍,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企業人文環境。2004年企業主導產品尿素產量達到32萬多噸,磷酸二銨復合肥產量接近14萬噸,均創建廠以來最好水平,實現銷售收入7.8億多元,比2003年增加產值8000多萬元,實現利潤近3000萬元,在公司創業史上譜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還有延長油礦管理局局長赫宇,他被評為全國高級職業經理。他建立了具有延長油礦特色的“油公司”管理體制,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保效能同步提高。僅2004年生產原油300萬噸,加工原油300.0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86.58億元,稅金15.73億元,實現利潤21.73億元……不愧為陜西省石油行業的“油老大”!
五、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興縣的帶頭人。企業家是伴隨著現代企業而出現,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此方面突出的要數定邊石油鉆采公司總經理張林森,經過10多年艱苦創業,使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躍發展成為占定邊縣經濟總量的60%以上,財政貢獻額占85%以上的地方財政支柱企業。彬縣煤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何萬盈,以“黑色金子”煤炭為增長點,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同時,企業產出的煤炭屬于優質環保煤,排水、排矸、排氣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企業的產量、產值近年來以年均15.5%的速度遞增。陜西恒源股份公司董事長劉靜波,積極大膽地推行企業改革,并主持了公司的資產重組工作,使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已經建立,且能規范運作。公司成立以來,已連續5年盈利,實現利潤1760萬元,上交稅金3000多萬元,為國家貢獻1.5億元,發展勢力強勁,給全縣實現工業化帶動戰略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六、軍工企業走出低谷展雄風,建材企業生機煥發。國防科技、建材工業在陜西省工業發展史上,曾經被列為8大支柱產業,近年來發展現狀十分堪憂。但是,核工業國營二六二廠廠長馬宇箭,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從零做起,發揮了傳統產品——核儀器儀表系統的優勢和特點,并主持了企業“九五”期間2900萬元的技改項目,出色的完成了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和軍品任務,綜合經濟效益在行業企業中排名第一。陜西玻璃纖維總廠廠長賈歆梅,以創新創優的做法引領產品結構調整和質量升級,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重點產品帶動企業效益增長。其中公司特種玻璃纖維為神舟和“長二F”火箭配套做出了貢獻,受到了中國航天集團的表彰。企業生產經營各項指標連續5年保持在10%的增長率,為推動陜西省名牌產品戰略樹立了新形象!
(二)
有人把企業家比作“經濟增長的國王”,或稱贊為“新英雄”。所有這些稱謂無疑是在提醒人們:必須關注和重視企業家在歷史長河中的巨大作用力。在和平與發展的年代里,企業家是推動時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如果說,人是企業的靈魂、企業家則是靈魂中的靈魂。陜西創業企業家的出爐和公示,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開展“保先”教育活動的典型事例,更是帶動陜西經濟大發展的先鋒兵。在此方面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現實性和歷史意義。
愿陜西創業企業家走向全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貢獻是指他們在追求企業自身利益發展的同時,要承擔著對保護和改善公共利益有關的責任和義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都有各地的實際,陜西經濟的發展更離不開這些企業家。要讓陜西的企業家走向全國或世界,這也是我們目前招商引資,取長補短,合作交流,謀求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三秦大地上的企業家要走出黃土地,觀念要創新,思路要超前,且不可“慢半拍”,還要敢闖——向市場要效益;再創——勇不停步創大業;愛拼才會贏,依靠勢力和優良的產品,以當代廠長經理人應有的優越風范,高瞻遠矚,向中國和世界上500強的企業邁進!現在有句流行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成功的企業家一時三刻也不敢怠慢,因為我國將要由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已經在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的環境中吹響了進軍號!良好的社會環境,給予今天的企業家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舞臺,陜西創業企業家目前是全省企業界最具有活力的人,也是基本依靠的力量,其任重而道遠,希望他們一路走好!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