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并切實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企業管理領域應該怎樣全面地理解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呢?
(一)從抓住發展戰略機遇期的角度,大力推進我國企業改革和管理創新。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面對新時期新階段企業的經營環境和管理的各種要素都在發生變化,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必須深化改革、創新管理,才能盡快消除影響和制約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才能建立適應企業發展的管理運行機制,鞏固改革的成果,提高質量效益;才能改變企業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低端的現狀,提高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二)從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拓寬企業管理創新的領域和途徑。科學發展觀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它的矛頭直指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經濟與社會不協調,不可持續、難以為繼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我們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觀的四項主要內容: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去審視企業的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中,針對現階段的主要問題,努力拓寬企業管理創新的領域和途徑。
一是繼續把改革的難點作為管理創新的重點,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一級公司股份化;強化公司治理,增大財務審計透明度,增強管理者對財務真實性的責任及相關的獎懲措施,切實防范風險,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非核心業務重組轉化的形式及有效途徑;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結合的企業技術創新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探索“綠色GDP時代”的企業管理。綠色GDP是指扣除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后的凈產值。我國綠色CDP核算試點工作已經開始,并擬用3~6年的時間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GDP體系框架。企業如何實行相應的“綠色管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嶄新課題。比如實行綠色采購,建立綠色采購標準,綠色供應商認證體系,帶動綠色供應鏈的形成;建立環境會計制度,計算環境綜合措施的投入成本,評估經濟和環境保護效果,對環境保護活動實行量化管理等。
三是建立資源節約型企業管理模式。企業是各種資源的消耗大戶,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責無旁貸。近日,中石油、鞍鋼、寶鋼、中鋁、華能、一汽6家企業聯合倡議全面開展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的活動。內容包括建立由替代、減量、再利用、資源化、系統化等技術構成的技術支撐體系,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推進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優化,建立相應的效益評價體系和成本、物資管理制度等。拉開了在我國全面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指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的序幕。
四是注重非物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物質資源的日趨緊張,使非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新領域。有人講,如果企業的無形資產市場價值小于有形資產,就不是優秀企業,因為其有形資產的價值就會流向別人的無形資產。美國1997年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之比是1.6∶1,使他們能用無形資產去管理其他國家的有形資產,調用世界范圍的優勢資源。企業在實現知識化轉向,以智力資源替代物質資源去獲得效益增長中,品牌附加值已經成為一個必須大力開發的贏利空間。最近我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旨在通過收購國外高科技產業,實現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和創立國際品牌方向轉變,為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五是建立和諧的利益分配機制。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但如何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確定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率并制定出合理的分配辦法,目前還處于探索當中。統籌公平與效率,探索要素的優化配置方式,既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要素的潛能和邊際效率,又要穩妥地處理好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共享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果,也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六是以積極態度對待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企業的社會責任已成為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一些發達國家組織和跨國公司制訂了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并在全球推廣認證。有人認為這是他們設置的又一個新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目的在于提高發展中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以扭轉競爭的不利局面。但另一方面,SA8000在濫用童工、勞動報酬、安全衛生、工作時間等方面對企業提出的勞動保障和管理系統的要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為確保生產商和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強制性有利于這些要求的落實。企業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對勞動用工、生產組織、薪酬支付、職業安全與健康等制度進行適應性變革,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在企業管理中踐行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