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北京中房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小蘭(化名)因為學校發生了傷人事件而受到過度驚嚇,在老師的陪同下在 263醫院急診室輸液。雖然該校辦公室主任呂建明對此事件性質的說法與媒體的報道有所不同,但卻使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再次凸顯于社會面前。
“成人襲擊孩子”案頻發
校園、幼兒園喋血案中最值得關注的一種形式是“成人襲擊孩子”——在成人世界里遇到問題的成人,跑到幼兒園、校園里實施暴力,傷害兒童與學生。
據一項對15個省市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學校里的學生有36%被搶劫等暴力犯罪侵害過。校園內的暴力侵害不但多發,而且具有隱蔽性,學校和家長往往不是很了解。
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羅大華解釋說,當這些犯罪嫌疑人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遇到挫折了,便會產生外罰性反應。或者攻擊社會或者將目標對準使其受挫的某人。
為什么成人世界的矛盾卻使孩子成為替罪羊?
據羅大華教授分析,襲擊孩子案中的罪犯,其行為都具有報復社會的性質。
一些人有一種變態心理,就像蘇州小劍橋幼兒園案的楊國柱曾說過“要做一件讓人都知道的事情”。同時,學校和幼兒園的防范措施差也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使犯罪行為容易得逞。而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處于弱勢,不像成人能夠自我保護,容易成為供他人泄私憤的發泄對象。
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說:“過去家長認為荒廢的工地、偏僻的地方是犯罪的高發地段,我經過研究后發現,現在反而是上下學的路上、校園里甚至是教室里成為犯罪高發地點。”
孩子的防范意識教育幾乎是空白
記者隨機問了幾個小學的學生,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怎么辦?孩子們說:“我要喊救命或者趕緊跑。”
但是這種反應方式在專家看來并不可取。
王大偉說:“現在孩子對犯罪侵害發應的行為模式也令人擔憂,有41%、特別是女孩在遭到性侵犯或者暴力攻擊的時候,都選擇大聲呼救。有的時候罪犯并沒有想殺人,但是這種高聲呼救會引起淤晴殺人,這種情況也很多。”。
目前,學校對孩子的防范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幾乎是空白領域。
現在中小學對課程的設置劃分很細,但是幾乎沒有教授學生如何進行自我防范的課程。雖然有一些法制教育,但是教學內容和形勢還是陳舊單一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在上課的時候,王大偉自編了一些童謠教給學生:
賊眼左右亂看,手拿報紙雨傘。
男的衣著平凡,女的花枝招展。
較為平安三月三,四月五月往上躥,
夏季多發強奸案,冬季侵財高峰點。
他認為,如果這樣的歌謠孩子會背,孩子可以提高警惕,就可以避免受到侵害。
在英國,警察巡邏的時候會帶一個紙做的有核桃大小的小熊,上面寫著一句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警察把這個小熊送給孩子,孩子就會知道這句話。
上世紀90年代這句話被引進到中國,前幾年有些人還不理解,我們學習五講四美,為什么讓孩子不理人?現在看來這句話已經逐漸被認可,因此對于一些觀念也要改變。
中國實行的“聽話”教育,使孩子在一些道德規范上有些墨守成規。在對5800個孩子的問卷中,有一個問題:如果對方是犯罪分子你能不能騙他?結果許多孩子說不能。
王大偉說,現在發生在中小學的猥褻罪很多,老師上課猥褻女學生、偷摸,但是學生并不知道這是在犯罪。
在英國,警察會告訴孩子,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人摸,而在中國缺少這種實用科學的能操作的防范技能。
學校和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受到傷害一定要及時告訴大人,他們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吃驚、憤怒、斥責,更不能幫著實施暴力手段。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雪梅認為,很多學校強調,自己對學生更多的是承擔教育職責,而不是保護職責,于是常忽視學生安全保護工作,即使有相關制度,也形同虛設。她介紹說,學校對少兒進行自護教育在許多國家是非常普及的,從小學到中學都有相關課程,教育內容豐富而實用。
學校對校園傷害案該不該免責
《北京市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防范與處理條例(草案)》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責任。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等發生的傷害,學校亦不用承擔責任。
許多家長對此都很不理解。
家住北京宣武區的許靜女士,近來為女兒的事情頗感頭疼。女兒乖巧漂亮,因此被校外一些人盯上,總是在放學的時候阻攔她,嚇得女兒天天要爸爸接送。
就目前實際的情況來說,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里度過。那么出了事該由誰負責?
張雪梅認為,必須以維護青少年的人身免受侵害為宗旨。法律的制定最終要落到校園安全保護的具體制度和可操作性的機制上來,不能是一種形式。而目前的法律對責任主體(學校)在校園傷害案件中的責任規定是不夠明確的,而且范圍也非常狹窄。
加強對學校領導、管理人員以及老師的教育和管理力度是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
王大偉說:“我們做過這樣的調查,學校老師知道刑法的只有1%,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占14%,教師的法治意識和知識這么淡薄,就不要說學生了。”
另外,對教職員工任職資格審查不嚴,也是當前威脅少兒身心安全的突出問題之一。
雖然老師以及學校管理人員不是校園暴力的最主要實施者,但這類傷害也占了很大比重,并且影響極為惡劣。
張雪梅說,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教育法都規定,學校有責任保護在校學生的人身安全,而目前的狀況是,多數學校、幼兒園“重教學、輕保護”。
由于老師、門衛和一些校內的工作人員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比較信賴他們,所以這些人對孩子實施犯罪,讓人防不勝防。
專家建議,教育部門最好在遏制校園暴力方面能制定一個章程,作為考評學校校長和老師的硬指標,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
校園應請專業保安
校園安全近年來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2004年,教育部將安全教育列入了工作重點。10月15日,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出整治通知,集中對過去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加以整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10個地區對少年兒童人身傷害問題進行過調查。在回答“您認為所在學校的哪種制度存在安全隱患”時,被調查的教師和父母,選擇“學校門衛制度”的有效人數最高,分別為58.4%、42.6%。
目前很大一部分學校的門衛,都是聘請下崗職工或離退人員,負責開關門、收發報紙信件,沒有經過專業的保安培訓。
因此專家建議,校園保安必須聘請有資質的保安公司的專業保安,并在師生在校時段,建立適當值班巡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