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上,徐本禹是重要的人物之一。
徐本禹為人熟知的事跡是在位于貴州省大方縣的貓場鎮狗吊巖村小學和大水鄉大石村小學義務支教。沒有開過網絡公司,甚至連上網都不多,支教的地方距離能夠上網的鎮上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
然而,徐本禹是地道的“互聯網英雄”。他的事跡最早于2004年在互聯網上開始流傳,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2004中國首屆“網絡最經典”評選中,他力壓刀郎、方舟子等人當選為“一搜焦點人物”。
“在徐本禹走向公眾人物的歷程中,體現了互聯網的強大力量。”中國互聯網協會的工作人員史大展女士這樣介紹。
2005年5月18日,這位互聯網英雄將再次成為網絡關注的焦點人物。4月中旬,中國互聯網協會倡議將今年5月18日設為國內第一個“互聯網公益日”,號召互聯網服務業、電信業、計算機產業從業人員以設備捐贈、資金資助、教育培訓等形式,推動網絡信息技術在中國西部、北部經濟發展滯后地區的普及應用。徐本禹所在的大石小學是捐助重點對象之一。
倡議發出之后,在業.內外反響巨大。截至記者發稿前,已經有100多家企業的老總簽署了倡議書。
數字鴻溝在加深
4月20日是中國遭遇互聯網的紀念日。1994年4月、20日,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2005年4月14日下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了第四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截至 2004年12月31日,全國域名數達185.23萬個,比上年增加56%,全國網站數約為 66.89萬個,比上年增長12.3%。
王凱如今在上海的一家化工公司擔任銷售工作,他第一次“觸網”是在1998年,他清楚地記得他打開的第一個網站是華源網,第一個由箱是在263,在線申請。
“現在想想,當時的速度只能用恐怖來形容。”王凱笑著說,即便如此,網絡仍然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
告別電話撥號時代之后,王凱裝了寬帶,在地鐵里乘車的時候,他偶爾會用手機上網,“雖然現在內容、速度還不能令人滿意,不過,別忘了,就在幾年前我還在花幾十分鐘打開一個網頁。”
不過,正如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大了東西部貧富差距一樣,中國互聯網絡發展中的數字鴻溝也在加劇。
4月14日,CNNIC發布的《2004年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產業在域名、網站及網頁等在內的互聯網絡信息資源繼續大幅度提升的同時,網絡資源地區分布卻很不平衡。
目前,中國俐民已經達到9400萬,其中浙江、山東、廣東、江蘇四省網民總數為3231萬,而西藏、青海、寧夏、貴州四省區僅為276萬;而在域名及網站總數的排名上,排在前幾位的仍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北京、上海、廣東及長江三角洲一帶。
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黃澄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事實上,“數字鴻溝”并不是什么新鮮的名詞,在互聯網進入中國之后就不斷地被提出來。數字鴻溝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比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鄉之間也都存在這樣的差距。
黃澄清說,中國地域廣闊,在信息產業領域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就是東西部之間的“數字鴻溝”,國家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比如科技部的“縮小數字鴻溝一西部行動”等,在社會上影響非常大。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內的數字鴻溝不僅沒有填平之勢,反而,日益加劇。這一點在4月14日的報告中顯示得非常明顯,
“東部地區,人們可以寬帶、無線上網,然而,在西部有些地方,人們甚至還無法觸網。”黃澄清說,數字鴻溝逐漸加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宣傳雖然很多,然而,扎扎實實的工作做得還不夠。
如何打破怪圈
馮志宏是北京、一家通信設備公司的銷售人員,多年來,他先后在、內蒙古、青海、甘肅、貴州、云南等地與各地的電信部門進行過項目合作。
他向記者介紹說,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程度在省會城市中差距還不盼顯,然而,到了地級市、縣級以下,和東部的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黃澄清秘書長說,互聯網絡的發展和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息息相關。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達,互聯網與網路經濟相應發展迅速,而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與文化的各種因素,老百姓連基本的生活需要還未能得到滿足,自然也就缺乏相應的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
然而,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經濟越困難,越缺乏獲取信息的手段,而在信息時代,獲得的信息越少,就意味著越窮。
如何打破這一怪圈呢?
TOM在線CEO王雷雷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認為,消除數字鴻溝這一社會問題是政府、行業與公眾的共同任務。如何達到信息共享、資源互通、共同建設是消除鴻溝的首要任務。
國家對于網絡上的政策也已經提到戰略上考慮了,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華友世紀總裁兼CEO王秦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但作為網絡信息最基本的動力,應該是人才,人才的欠缺制約著我們發展得更快,要有效消除中國的數字鴻溝,只有集中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這場網絡數字革命,才能打造中國自己的網絡帝國。
黃澄清說,當務之急是需要盡快推行扎實、具體的工作,盡快縮小差距。中國目前70%的網民在30歲以下,他們是中國未來的骨干力量,然而,他們大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如果長期這樣不平衡地發展下去,對于西部地區的互聯網事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都非常不利。
“我們愿意從自身做起,這次的‘互聯網公益日’就是我們的一個嘗試。”黃澄清透露,互聯網協會還將組織一次大規模的評選活動,選出對于消除東西部數字鴻溝做出貢獻的人,預計將會在今年9月舉行的互聯網大會上進行表彰。
“建設人人受益的互聯網”
“建設人人受益的互聯網”是首個“互聯網公益日”的主題。
在采訪中,黃澄清一再表示,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能夠促進互聯網的平衡發展,希望人人都從互聯網的發展中受益,而不是只有少數人獲利。這也是最符合互聯網“公平、自由”精神的選擇。
那么,作為那些在中國互聯事業當中的獲益者,他們是如何看待互聯網的平衡發展呢?
“快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應當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更加寬闊的國際視野。”王雷雷表示,“這次我們積極響應丁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出的‘建設人人受益的互聯網’的倡議,我們相信,通過中國互聯網協會和廣大同行業者的支持和協作,一定能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應用,使得不發達地區、弱勢群體也能夠得益于互聯網,促進互聯網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王秦岱說,“為了倡導網絡無界限的崇高理念,人人共享互聯網新生活,作為互聯網的一分子,華友世紀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更多的人們體驗互聯網的神奇,建設一個人人受益的互聯網。”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互聯網經歷了前兩年的低谷之后,目前正在迎來自己的春天,消除各地的數字鴻溝不僅是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大好時機,也是他們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機會。
記者獲悉,除了互聯網公益日的相關活動之外,中國的三大門戶網站網易、新浪、搜狐還聯合發起了“2005中國環保之旅”的主題活動,號召全國網民度過“人人參與、環保公益”的愉快假日。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國比較知名的汽車俱樂部都已經參與了此次活動。
“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全國讓所有人富起來”,是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號召。在已經造就了一批“新貴”的互聯網行業,這一道理看起來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