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行發布的一季度金融市場運行報告稱,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總體運行平穩,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足,市場利率下降趨勢明顯。但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根據統計局提供的最新數字斷定,一些受控型產業如電解鋁行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瀕臨虧損,而總體上投資增長還是偏快;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忽視,特別是城鎮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并引致相關產業的價格連銷反應;外貿順差持續上升,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給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帶來壓力。
在金融層面,或可作出這樣的描述:無論是從官方的資金供給而言,還是從國內外資金在市場上剩余或頭寸的形成而言,市場資金十分充裕,甚至可以說,資金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過剩。但過多的資金在市場上的流向卻形成一個極大反差。比如,盡管有種種宏觀政策設限,最易引發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虛增的房地產業吞吐資金的“胃口”極好,房價一直居高不下;而承擔對社會資金進行優化配置職能的股市,卻由于一直得不到資金的“補血”而陷入極度困境。
表面上看,這是資金的逐利性使然。在投賢渠道不足的情況下,貨幣市場資金的價格很難反映其價值,利率沒有充分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不完善,資金也不能形成有效的配置。按有關專家的分析,目前由于實際利率偏低,匯率升值壓力大,必然誤導資金的流向,利益機制就使得投資一輪輪膨脹,宏觀調控也只有一再加碼。而宏觀調控的弦繃得太緊,將會加大改革的成本,甚至導致改革進程的逆轉。
目前中國整個金融體系已經初顯端倪的“腸梗阻”現象,金融結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微觀經濟基礎在改革中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是資金的供求關系發生扭曲的深層原因。因此,破解宏觀經濟背后潛伏的金融困境和隱患,已經成為中國下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關鍵之舉。
當前中國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已取得不少重要進展。比如,已經初步建立了證券期貨市場、貨幣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為主的金融市場體系;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以及開始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內的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債券、票據、證券、基金等金融產品逐步多樣化;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如貨幣市場基金、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正在破題,等等。金融體系這幾年的發展確實給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但嚴格地講,這還只是發展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金融框架的一個“大形”,與現代金融體系所要求的“神”、“勢”、“氣”還相距甚遠。
——“神”乃金融行為主體。中國的金融企業國有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經營者行為的道德風險防范和控制體系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階段;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產品匱乏、金融深化程度不足,不少方面還存在創新壓抑的現象和問題。形似神不在,穩定和發展就缺少支撐。
——“勢”乃市場環境。實物市場和虛擬市場像資本、貨幣、保險和產權交易市場還很脫節,經濟發展中融資過多依靠銀行體系間接融資,而直接融資所占比例依然過低,為全社會的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控制帶來相當的難度。勢存但虛弱,就經不起風雨。
——“氣”乃政策運行。貸幣政策、資本市場發展政策和財政政策協同不夠;而在資金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上過于照搬照套國外政策工具,一味靠吃“西洋偏方”,難免簡單化、教條化,過激化。氣運而不暢,就容易淤積生疾。
因此,對于下一步金融體系的發展和改革,就需要正“神”、立“勢”、揚“氣”。
在“新興十轉軌”的階段,或許可以說,因為知識和經驗不足,因此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允許金融創新走一些彎路,金融監管有一些錯位和缺位,銀行的一些問題,像內控機制失靈、經理人道德風險、集體性的徇私舞弊、大量資產流失和不良負債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成長的代價。但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后過渡期,已經無法回避資本市場的重病纏身。等待、觀望,坐而論道,言而不行,都將造成無可挽回的機會喪失。
整個金融體系亟待發展、創新和穩定,而做好這一切,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氣。因為金融改革與國家整個局勢緊密聯系在一起,與各方利益主體尋求參與和實現利益平衡聯系在一起。改革的風險和利益已經顯化,今天的改革是有預期的改革,每個人或機構都在盤算著改革的成本和收益。金融改革更是如此,所有人都有權主張自己的合理利益,以期獲得自己的帕累托福利改進。智慧和勇氣也就體現在這個平衡點的建立上。